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友專訪
活的博物館!新竹在地歷史的今昔對話──應藝所所長賴雯淑專訪

座落在新竹市建美路上,有著六十公尺大煙囪廠房的「六燃文化園區」是當地的顯著地標,也是「打造融合共好的博物館」計畫的所在地。

六燃文化園區原為日治時期「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六燃)廣大腹地之一,專門合成二戰時期所需的異辛烷。而後國民政府來台,六燃大煙囪廠房和忠貞新村眷村聚落慢慢融合,直到被新竹市文化局劃為文化園區,二○一三年居住於此的眷戶才全數搬遷。

六燃園區與社區自然共存,成為當地年輕人深入理解家鄉過去的珍貴園地。(圖/陽明交大保溫團隊)

將歷史詮釋權 交給在地居民

六燃博物館計畫主持人、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賴雯淑表示,從城市產業的觀點來看新竹,除了是發展極早的竹塹城之外,在科技發展上,自六燃開始的生質能源工業,便奠定了往後高科技產業扎根在新竹的基石。從自然生態的角度來說,六燃大煙囪廠房與附近國宅的鐵皮屋頂裡,發現霜毛蝙蝠蹤跡,代表這裡的天然環境是其他物種的宜居之地。甚至連交大校區的部分教師宿舍也座落在六燃昔日的腹地上,卻鮮為人知。

賴雯淑以「生博物館」(Living Museum)的理念,顛覆大眾對博物館就是充滿各式論述的想像,透過各式活動或展演,給予參與者重新理解歷史的機會。藉由多重再現的體驗,使過去和現代的觀點交織,將歷史的詮釋權交給真正生活於此的人,而歷史建物雖然是地上的不動產,卻可以透過社區的交流重獲新生。

因此,賴雯淑團隊規劃了一系列讓觀展者「親臨現場、感同身受」的活動,譬如「六燃國際互動劇場」邀請到德國柏林後劇場(PostTheater),跨國聯合創作出兩齣劇作,用台灣本地和國際的不同視角來探討「原諒、和解」。劇場中特別設計了與科技結合的「彩蛋」,觀眾可透過陽明交大教授林一平所開發的IoTtalk物聯網平台及投票系統,共創台日互贈的數位「二戰紀念碑」,一起構築台灣的二戰史,並思考「紀念碑」的意義,及當時政治時空的複雜性,多面向感受二戰與眷村歷史。

劇場互動橋段中,觀眾可以透過手機為台灣的二戰史發聲,共同築起一座數位的紀念碑。(圖/陽明交大保溫團隊)

為讓民眾更了解六燃廠歷史、建築特色與生態地景,新竹市文化局先將廠房周邊六棟眷舍簡易修繕,作為保溫睦鄰基地。基地一角仿照眷村居民為生計而增設的雞舍,裡面養著六隻母雞,曾有九旬老奶奶帶著孫子參觀時,細細說起從前的點點滴滴,串起跨世代的感情。附近餐飲店家也提供廚房剩食作為雞飼料,而六燃團隊則將母雞所下的雞蛋回饋給店家,讓保溫睦鄰基地慢慢融入社區居民的生活。

從在地認同 到文化傳承

曾經在六燃工作過的王坤玉爺爺,至今仍記得當年的廠歌〈六燃之歌〉,這份珍貴的活史料幸運地被現代技術保留下來,收錄在紀錄片《大煙囪我的家》之中。

無獨有偶,新竹曙光女中的師生們,自動自發為六燃故事譜寫自創曲〈囪囪〉,顯示在地文化傳承已然在新生代的生命中發芽。生博物館計畫樹立了一項典範,建立居民的在地認同,就連賴雯淑在整個計畫走過一遭後,都自認自己是一名「新新竹人」。從喚醒認同到達到文化傳承的作用,過程辛苦卻值得,賴雯淑非常誠摯地說:「這就是大學的一份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