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全民健保的改革之道——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顏鴻順(陽明醫學系第八屆)專訪

顏鴻順認為,早年基層醫療只能看感冒等急性病,後來全民健保實施後,補足先前公勞農保不足之處,成功達成「掃除民眾就醫的經濟障礙」的理想,讓老人及小孩也納入健保體系。

台灣全民健保實施28年來,在費用、醫療品質、就醫可近性,這些角度來看,性價比世界第一。但是實施28 年的全民健保問題也逐漸浮現,很多國際醫療品質的指標,台灣已經落後,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警訊。以下是顏學長第一人稱的分享:

專科化 深入社區的照護

我長期都在基層醫療服務,見證全民健保從1995年設立至今的28個年頭,過程當中的一些變化。

台灣醫師在基層醫療所賦予能做的事情,比其他國家都來的多的多。比如說婦產科,我們婦產科診所可以接生,可以開刀,在很多國家接生是不能在診所接生的,更不要說允許一些手術的進行。以中國來說,它對基層醫療的限制非常大,很多檢查都必須由特定的專科、特定的執照來做,許多開刀、手術在基層醫療單位是不能做的。

台灣全民健保賦予基層醫療相對多的領域跟範圍可以發揮,台灣基層醫療的醫師都是經過教學醫院的訓練,現在的醫師都必須拿到專科醫師的資格,才能到基層醫療來擔任院長開業,相對的我們基層醫療醫師素質、專業性是夠的。

在公、勞、農保時代,基層醫療大概都是以「急性病」為主,感冒、腸胃炎、扭傷,以及外傷挫傷等等,其他慢性病的照顧,或者比較進一步的檢查、住院,全部都是到醫院去。當全民健保進來以後型態轉變,急性病診所也開始加入慢性病的照護。

剛開始這種全科醫療納入全民健保感覺好像不錯,什麼科都可以看,慢慢的這樣的科別開始飽和之後,就開始專科化,各個科別的醫師都憑著自己的基層服務跟醫療,開業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全民健保的挹注之下,對基層醫療的確是蓬勃發展,讓台灣民眾在基層醫療的環境,就醫相對的方便。

全民健保 真有那麼好?

全民健保實施到現在28年,民眾滿意度始終都維持在八成多,甚至在疫情期間,滿意度高達92%。但根據七、八年前的遠見雜誌做的調查,醫師的不滿意度高達九成,最近我們自己對基層的醫院以及醫師做了廣泛性的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有3000多份,分成是醫院醫師、基層醫師兩部分。但整個呈現出來不管是醫院還是基層,不及格的分數高達六成以上。

也能反映出全民健保對整個醫界而言,還是有很多需要去改進,需要去改善的地方。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醫療品質真的一直都是那麼好嗎?

台灣平均餘命落後韓國、日本、新加坡。這幾年網站也呈現我們台灣在慢性病的照護,排名全世界3、40名而已;我們新生兒的死亡率,也落後日本、新加坡、韓國;癌症五年治療的存活率,也都落後人家。這是醫界非常擔心的地方,因為長期醫療資源投入的不足,出現了這樣的警訊。

以往在所有醫護人員戮力以赴的情況之下,我們還算撐住了一定的醫療品質。但很多癌友告訴我們,台灣的癌症新藥要引進到健保體系,平均要七百多天,很多優秀的外科醫師反映,他在國際會議上,他覺得其技術不輸任何人,但是唯獨他的器材比人家落後十年。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不可能又要好又要方便,但是就是不給錢,現在台灣正面臨這樣的困境。現在全民健保一年總投入大概8000多億,他來自民眾收取的保費、來自於政府的投入、來自於企業界也是保費的投入,當然有一小部份像菸捐、彩券等等的挹注。八千多億看起來好像很多,但是放諸全世界醫療保健支出跟GDP的占比,台灣是OECD國家裡頭倒數第三名。

其實醫療保健的支出,也會拉抬我們的GDP。全民健保,是一個量能收費,一開始都是從每個人的薪資所得,慢慢的在二代健保裡,開始針對資本利得的部分,比方說演講費、稿費,或者是股息、房租等等,開始有補充保費。

很多學者也在講,我們要不要擴大收費的費基?這其實都是大工程,因為每個收費的方式,可能都會遇到一些反彈,或者遇到一些阻力,有待政府思考在什麼樣的時候,採取什麼樣適當的方式。

那再來部分負擔方面,反應了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但是仍然要注意的是,調的太高的時候,對於經濟弱勢,對於醫療需求比較多的,反而對他們來講是個壓力,或者是個懲罰。

所以張鴻仁學長新書裡提到一個有趣的概念,叫做「差額式部分負擔」。舉例假如今天住院住的是健保房,也許是10%的部分負擔,但是你住的是雙人房,可能就是更高的部分負擔。當然這當中的商業模式可以去做調整。

全民健保這樣的資源是台灣在全世界引以為傲的制度,那這樣寶貴的資源,值得我們大家共同來珍惜,也共同來思考,如何可長可久,同時兼顧有品質的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