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醫者仁心——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顏鴻順(陽明醫學系第八屆)專訪

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系的顏鴻順,是聯安診所創辦人暨院長,曾任陽明大學校友會會長,目前也擔任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及陽明交大醫管所臨床教授。

他接任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時,正值covid-19爆發期,新北市處於疫情海嘯第一線,在Omicron高傳染期間,新北市一天感染人數從幾十例大增至2.7萬例,顏鴻順帶領公會,協助上千家基層醫療診所完成疫苗施打、建立官網、遠距診療等任務,實現基層醫療照護,讓過去被視為散兵游勇的社區醫療,變成防疫最前線的國民兵,創下國內分級醫療的新典範。以下是顏學長第一人稱的分享:

哪裡有需要 就往哪裡去

我建中畢業之後,在民國71年就進到當初叫做陽明醫學院,算是學校的第八屆,還算系所的草創時期。陽明醫學院的學生有一個特色,因為在石牌的山上,要進出不是那麼的方便,所以大多數的學生都是住宿,做什麼都在一起,同學之間的感情特別的好。

我們剛進去的時候,等於第一屆的學長剛剛畢業,第一屆做的每一件事情,走的每一步路,其實都是在替陽明寫歷史。那時候張鴻仁學長、郭旭崧學長剛畢業,就回來帶我們這些第八屆的學生,他們當我們的臨床老師。

由於當年陽明畢竟是一個很年輕的學校,創院院長是一個有像宗教家使命這樣的院長。我印象中他常常告訴我們一件事:「將來國家哪裡有需要我們,我們的學生就應該要往那個方向去」。

他經常就是用這樣的一個使命感來跟學生做一些期許、一些訓勉,所以我記得那時候學校有很多做這些社區服務,最有名的就是陽明十字軍。我在大四暑假也參與學校辦的整個田野調查的活動,在那過程當中我們到了兩個地方,一個是到宜蘭的三星,一個是到南投的仁愛鄉去做田野調查。偏鄉及離島的醫療資源不是那麼容易到達,這也變成現在全民健保的一個議題,偏鄉離島怎麼樣提供給他們適當的醫療協助,從那時候我們就很有概念。

什麼都要會的家醫科

不過我自己走的是家庭醫學科,那時是在馬偕醫院進行訓練,後來也曾經到台北市立陽明醫院當住院醫師。

做訓練的時候,心裡頭的不穩定性是很高的,因為我們自己都不曉得家庭醫學科要做什麼,更別說那其他的科別看我們都帶著「很奇怪的眼神」,因為家庭醫學科每個專科都沒有,但又每個都要去學,到底要教你什麼?你將來能做什麼?不知道。

但我那時候就認真想,「我要怎麼樣到每一科都能去學到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分擔他們的工作!如果我能好好的分擔他們的工作,他們就會把我當自己人。我那時候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到每一科去學習。

我常笑說「0歲到120歲,我們都能夠提供給他一個全面性、方便性,比較屬於基本的一個照護」因為這就是家庭醫學科的概念。

家庭醫學科的戰場通常在「基層」,因為那時候在醫院裡還是以專科導向,所以往往在醫院裡頭,家醫是很難找到定位,所以訓練、服務結束之後,我選擇了自行開業的這條路。

其實在開業之前,我做了很多的準備,特別到小兒科過敏專科去學有關過敏的概念,還有過敏怎麼去檢查。還有慢性病,當然這些用藥我們都很嫻熟沒問題,可是慢性病的病人會有怎樣的些共病,我想可能是痠痛那方面的問題,因此也到到骨科去學,包含怎麼樣去做X光判讀、什麼樣的狀況必須做開刀治療等等。

我們診所在開業之初,正逢健保剛開始,那其實還是以「急性病」的治療為主。那時候一天才看二、三十個病人,我都開玩笑講說我去開計程車恐怕一天都不只這樣數量的客人了,怎麼診所這麼難做!

靜下心來思考我們以前在醫院學怎麼看慢性病?是不是也該好好來鑽研怎麼樣來看慢性病這一塊,也是因為這樣的轉念,去收集很多慢性病的用藥,跟健保那邊提出申請我們要用這些藥,這些藥的健保核定價是多少等等,逐步把慢性病照護的概念引進全民健保之下的基層醫療,這是個很大的轉變。

全民健保跟公勞農保不同的是,公勞農保保的是在上班的這群人,全民健保把老年人跟小孩子給保進來,老年人慢性病用最多。當他們覺得有保險能看慢性病了,且現在有些基層診所可以開比較久的藥,還可以做抽血、心電圖、超音波,這全是舊的公勞農保時代沒有的。

經營診所一路到現在,慢性病的病人已經高達七成,這也是這二十幾年來經營的成效。現在大醫院比較以急重難罕的醫療為主,比較穩定的慢性病,就到基層醫療來看,基層醫療、社區醫療提供的,就是一個全面性、方便性、優質的服務。

醫師公會的抗疫三年

出來開業之後,前幾年一定是忙著自己診所的業務,業務還不穩的話,也很難探出頭來看看外面的世界。不過我在擔任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之前,我已經在公會裡頭待了18年,時至今日超過20年了。

我2021年9月接任理事長之後,正處於COVID-19疫情的期間。回過頭來看,COVID-19疫情影響三年中,第一年大家整備,搶防疫物資,趕快把自己武裝起來,那時候也是透過扶輪社的資源去找到了防毒面罩,找到了隔離衣,公會那時候也撥款買了一大批的防護面罩發給所有的會員。

第二年疫苗開始進來,我們首要關心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怎麼樣迅速有效的把疫苗打到國民身上。

那時候我已經是理事長,設置大型的施打站之外,我跟衛生局長講,如果要讓施打率快速提高,要廣泛的讓所有診所參與,大街小巷每一個診所都能幫忙打疫苗,這樣才能滲透到每一個社區。局長也聽從了我的建議,於是一天最多幫市民打了三萬多劑。

第三年疫情的大爆發,本來所有確診的病人都要去住院,但是新北最多一天有兩萬多人確診,哪有那麼多病床可以住?所以那時候就做了轉型:居家照護。我在兩個禮拜之內,透過社區醫療群的力量,我們教會了八百家的診所,來做遠距醫療,來做遠距的居家照護。這在整個疫情期間,對人民生命健康的維護,我覺得應該有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