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專欄講座
王宏哲(腦科所105級):從兒童發展談專注力問題

很多爸媽來向我反映孩子有不專心的問題,有些是被學校老師認為不專心,例如上課會坐不住、摸東摸西、愛講話或要人家一直提醒;有些是在日常生活裡面老是不專心,例如爸媽在講都沒在聽、做事情三分鐘熱度、寫作業都分心、甚至連吃飯也不能專心。

孩子不專心,別覺得只是習慣問題,從大腦及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專注力其實是一種腦與認知行為,靠複雜的大腦神經網路系統交互作用(非單一區域運行)!所以有專注力問題的孩子,常常需要再觀察是否有其他發展問題在干擾他專心學習,例如視聽知覺、共享式注意力、工作記憶、後設認知、感統發展等。

五大類型注意力影響專心度

在臨床上探討兒童注意力問題時,常會利用Sohlberg和Mateer兩位學者所提出來的五大注意力分類,來讓幫助家長理解孩子是屬於哪一類的不專心:

(1)集中型注意力:孩子能集中精神,在目前正要做的事情上。例如玩拼圖、疊積木、背單字。

(2)持續型注意力:孩子在活動中,可以持續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例如可以好好的吃飯30分鐘、能安靜閱讀15分鐘、專心上課40分鐘等。

(3)選擇型注意力:孩子在有多重的刺激之下,可以正確選擇專注在自己該做的事,不會被其他刺激而干擾。例如老師分別賦予A、B兩個孩子各一個任務,A能夠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會被干擾。

(4)轉移型注意力:孩子能在不同活動中,來回轉換其注意力。例如:當老師要跳到下一個活動時,孩子也能跟著結束,並把注意力移轉到下一個活動,而不會一直執著在上一個焦點。

(5)離散型注意力:能同時處理不只一件事,有時候是兩件事以上。例如:在排隊等候遊戲的時候,同時要聽好老師的指令,也要觀察隊伍現在的狀態。

如果這5種專注力有問題,經常會造成孩子容易聽不到人家講話、要人一直提醒、團體中無法聚焦、無法專心做事等狀況。

改善專注力的6個方法

要調整孩子的專注力,必須從大腦及認知訓練開始,父母可以用這些方法幫助孩子:

(1)步驟化簡易學習法:容易分心的孩子通常也不容易掌握重點,大人說得越多,他分心的越快,因此溝通時掌握三要件:重點精簡、條列式、指令步驟化,盡早建立出專心聽及專心看的習慣。

(2)反映式傾聽法:在家可以教孩子聽完話之後要主動重述一次,例如「媽媽,你剛剛是說……」,這樣不僅能確認孩子有聽到、聽對,還能幫助孩子記下來。此外大人也要養成習慣,不要老是問「聽到了沒?」,這會讓孩子感到厭

煩,容易直接回答「嗯」、「好」或「聽到了」,當孩子這樣說時,往往都是沒有聽進去的。

(3)計時器工作分段法:容易分心的孩子,絕對不要告訴他「作業完成才能休息」,因為他們的大腦最怕被填鴨、被塞滿,要他一次做完只會事倍功半。因此,一開始可以帶著孩子將孩子今天該做的事列出來,討論執行的時間,設計時器並分段完成,功課與休憩時間穿插。設計時器的好處是,萬一孩子分心了,計時器也會在一小段時間後響起,能提醒孩子要回來專心。

(4)自我覺察分析法:對於小學以後的孩子,必須要能知道自己容易分心,覺察自己目前的狀態,發現分心要能趕快收心回來。可以常跟孩子練習這幾個問題:「我現在正在做什麼?」、「這時候本來應該做什麼?」、「我現在做的是對的嗎?」、「接下來我應該要做什麼?」可以引導孩子每次計時器響起時,都做一次這樣的練習,作為省察。

(5)大腦休息暫停法:這類孩子大腦需要的是「少量多餐」型的工作,要給大腦休憩的時間,休憩時可以給些堅果、麥片或牛奶等,幫助大腦恢復工作活力,並且要有充足的睡眠。因此千萬不要因為作業寫不完就晚上10、11點才睡,也不要晚上8點後才開始寫作業,這時候大腦都已經快關機了,效率一定更差。

(6)多感官視覺提示法:教孩子把該做的事寫下來或畫下來,放在顯眼的位置,能隨時提醒孩子專心,也能幫助孩子知道自己還有哪些未完成的事。易分心的孩子,日常生活瑣事的組織能力與計劃能力通常也不足,因此當老

師反映孩子問題時,建議多了解孩子遇到的困難是什麼,提供解決方法,或共同討論出他「做得到」的方法。當孩子發現自己做得到,自信心提升後,未來的表現會更好。

專注力對孩子的日常及學習相當重要,當父母的不能只有不斷地提醒或責罵孩子不專心,這些都是無效管教,因為孩子真正的問題在於大腦與發展,應該要改變大腦的使用習慣,透過大量遊戲、運動,幫助多元感官發展,未來學習更有效率,也能幫助孩子發展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