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專欄講座
陳亮恭(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打破長照迷思,照護從「尊重」做起

老人照顧最常見的問題源於從事照顧的人「都還沒有老過」!所以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眼光在想老人的需要。至於如何找到照顧的切入點?我認為可以從古人、已經老過的人身上學習經驗去認識真正「老」的意義與需要。

數字不是一切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七十多歲時寫〈詠老贈夢得〉,跟同年的劉禹錫分享對於「老」的種種體悟。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可以看見從第二句之後,都是在抱怨年邁以後,身體方面有一大堆的不舒服。有趣的是劉禹錫做一首〈酬樂天詠老見示〉回覆白居易,內容相似但心境卻大有不同。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從這些字裡行間,能夠讀出他們共同關心的議題,舉凡身體功能不好、視力變差、人際往來,還有日常再也回不去跟以前一樣的生活模式等。我恍然大悟:「原來困擾老人家的是這些!」而非醫生指著報告上的通紅的數據,一邊叨念著血壓、膽固醇多高。那些數字不僅冰冷且無感,對他們的生活來說意義並不大。

照這個脈絡綜觀現在我們這群相對年輕的人從事醫療照護,就顯得十分本末倒置。因為我們一直在跟老人家強調那些數字的重要性,企圖用藥物讓數字變漂亮,卻忽略這並不是他們年齡最適切的生命狀態,更遑論他們的生活品質了。

談長照、照顧老人,最根本的大前提莫過於「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以及掌握長照的核心概念, 意即「恢復長者的生活尊嚴,讓他能夠自立生活」。

營造友善長照環境我想深入談談關於最常被忘記的「人的生活尊嚴」這部分。一個人除了呼吸心跳,能做到吃喝拉撒睡這些基本生理行為,這就是生活全部了嗎?相信讀者們內心的答案都是「否定」吧。

臨床經驗裡有太多家人認為「我這樣做是為你好」,互相吵個沒完沒了,這個想法聽在已經不方便的年長者的耳裡,感受到更多的其實是「衝擊」。舉個簡單淺顯的例子,幾乎所有人都有過因為疲倦而想晚點再吃飯的時候,但如果長照中的長者突然這樣要求呢?通常照服員需要按表操課、準時餵飯,當他為了工作要強制執行任務的時候,長者的尊嚴又在哪裡?

接下來用失智症做例子來談跟長輩相處的技巧,我認為如果能跟失智症長者相處得好, 那麼在照顧長輩時,相對的就能輕鬆上手。失智症之所以難照顧,在於其「精神行為症狀」以不同形式出現,像是病人會忘記東西放在哪、思考變得過分單純、可能會直觀的認為某個人偷走他的東西、產生被害妄想、無法清楚表達不舒服、開始用大叫的方式,讓照顧者陷入為難。

在臨床上,面對主要照顧者的作息需求,醫生通常會開立安眠藥或是精神藥物來讓病人保持穩定;但除了藥物之外,也可以透過創意巧思,創造友善病人的環境,例如老人照護單位通常會採用懷舊裝潢,因為當年紀越大,認知功能衰退,童年記憶相對清晰,能夠減少長輩身處陌生環境所產生的不安感。

一家在台南佳里榮家的失智症專責機構,在護理站旁打造一個火車站,讓老人家在傍晚容易想回家時,有個非藥物的處理方式,照服員可以將他帶去車站等車,再以太晚沒有車班為由請他回房休息,安撫其情緒上的波動; 或是打造一間柑仔店,讓老人家在自然的情境中採買生活雜物,藉此練習算數,維持生活技能。

從事失智症、老人照顧的人,有心之外更需要發揮創意,利用各種方法把訓練轉化到生活面上,才能發揮照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