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從醫生到律師 永遠為下個十年準備──安侯建業會計事務所健康照護部門總經理蘇嘉瑞(科法所博)專訪

甫獲得陽明交大傑出校友的蘇嘉瑞,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系,也是交大科法所博士。他從骨科醫師跨行到律師,先取得政大法學碩士並考取台灣律師資格,後來在交大科法所念書期間,赴美取得華盛頓大學聖路易分校智財法碩士,並考取美國律師執照。蘇嘉瑞每十年就為自己培養一個新能力,不斷跨躍門檻,但又聚焦深耕自己的核心專長,例如從醫師跨足律師,他就專門處理醫療糾紛案件,並接受醫師的委託打過上百件醫療訴訟案件,對於國內醫療糾紛及醫病關係的修補與建立,擁有最豐富的經驗。以下是蘇嘉瑞第一人稱的專訪摘要:


預備下一個十年

個人生涯規劃跟企業發展規劃其實非常的像,原則上我會照著三個圈圈去思考。第一個思考這個市場「會不會成長」?第二個是進入有沒有障礙?第三是這個時間夠不夠早?

民國八十幾年的時候,剛好碰到健保總額預算,我覺得在醫療市場將會有一個天花板,但是醫療糾紛感覺上似乎會越來越成長,而無論是醫師或律師,進入的障礙非常高,並且此時進入醫療糾紛市場還算早,所以我當時才會做醫療法律。

交大科法所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周邊是新竹科學園區的關係,有很多實務上專利的經驗。我當時就覺得,前四十年應該是銀行金融業起來,後來電子業起來,那我認為下一個二十年應該是生技醫療產業。我認為每十年會有一個新階段,換句話說,在前十年的時候,就要為下一個十年做準備。

我拿到律師執照的時候,醫療糾紛還是非常新興的範疇,所以我當時工作主要是各大醫療機構的顧問,等於永遠都是當被告的辯護律師。那十年絕對有上百場的法律訴訟,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了解醫界其實過程中承受非常非常大的壓力,希望憑著自己的專業,能夠幫醫界解決一些問題。

醫療糾紛的特點是,醫護人員絕對是為了幫助病人,原因主要是雙方的不了解,結果跟病人或家屬的期待中間有些落差。以我的經驗,大概95%以上,都會還醫護人員清白,也就是說醫護人員勝訴率大概是95%甚至98%以上。

實質上的結果是一回事,而程序上的煎熬,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碰到很多醫護人員在經過三年到五年的訴訟,最後得到無罪或者是無過失的判決之後,對整個醫療體系依然產生灰心,甚至防禦性的醫療。

醫病關係永遠是醫療糾紛的基礎,如果你有一個很好的醫病關係,就能夠減少許多的醫療糾紛。

如何建立雙方之間的了解、告知、說明以及同意,讓他不要產生一個不可預期的落差,我認為這個東西是一個最重要的部分。

我認為即使醫生如果有過失,我想這個東西應該是「沒有辦法完全避免」。如果有過失的時候,這時候應該適時的給予病患或家屬一些補償,同時也能減少醫師在進入整個訴訟過程之間,所花的時間跟費用跟精神。

第三個是假設確實醫師並沒有過失的時候,但是病患或者家屬要求比較多的時候,我覺得這時候也必須要面對。這時候我反而會花一些時間,幫這個醫師做一些心理上的支持,我覺得這個東西非常非常的重要。很多醫師在接受醫療糾紛的洗禮之後,常常會萌生退意。

在我行醫的經驗,以及做醫療糾紛律師的經驗,絕大多數的病人對醫師還是非常尊敬。我也不認為病患端會無理取鬧,絕大多數都是中間產生了一些誤解,或者是期待不如預期。經過這幾年,對於醫學教育告知同意,以及雙方溝通跟認知差距的縮小之後,整個醫病關係對於醫療糾紛的理解,應該已經比過去好了非常多。

做了醫療糾紛十年之後,我看到下一個新星是生技產業,或者是資本市場起飛。所以我後來進入交大科法所,攻讀有關生技醫療的法規,以及智慧財產權。

現在智慧醫療領域很需要一個領導者有創新跟突破的想法。我個人覺得這對整體的醫療界是比較難得的,因為醫療界還是一個比較保守跟謹慎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