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我最終極的目標是影響力!NFT藝術的創作幕後談—— NFT數位藝術家吳哲宇(電機06)專訪

今年27歲的吳哲宇,畢業於交大電機系,2018年赴紐約大學取得整合數位媒體碩士。從2021年3月起,他嘗試切入NFT藝術創作,如今已成為紐約數位藝壇少見的新秀,每次NFT作品一推出,就成為藏家秒殺收購的標的。


吳哲宇從小學就開始喜愛電腦相關的事物,由於父母親都有工業繪圖及以AutoCAD(電腦輔助設計)程式軟體做設計的專業,因此耳濡目染,愛上自己設計小遊戲,又曾經多次參與宏碁數位創作比賽得獎,企圖心很大的他大學時成立工作室,開始對外接3D設計、動畫及App開發等案子,並且在好學校(Hahow)開課教學,累計有1.5萬學員上過課,後來他再到紐約念書,也因為這些豐富的經歷,累積了他在NFT藝術創作可以快速發光發熱的條件。

主持人:學習成長的歷程中是否影響了你目前的創作?

吳哲宇:從小就喜歡程式跟藝術設計相關的東西,所以像小學我就有用flash設計一些上架網站,到了國中就做一些比較進階的程式開發,到高中就有用程式做生命演化,也得到過創作獎,到大學一路接案,雖然讀了電機系幾乎都是工程的東西,我對設計還是很有熱情,真的很喜歡「使用軟體創造東西」,而那個東西正是屬於自己的感覺!

主持人:跨到NFT創作是一個新的轉折點,甚至作品有交易金額高到百萬以上,創作已經得到市場的肯定。你認為NFT創作,跟傳統畫家創作的差別在哪裡?

吳哲宇:我覺得NFT創作有兩個不一樣的地方,一個是他本身就是「數位媒介」跟「數位資產」,傳統上無法驗證一個數位作品是不是具備「唯一性」,但是因為區塊鏈技術崛起,這件事情可以被驗證,而產生出稀缺性跟收藏價值。

另外一個方面是我覺得NFT在創作這類型的時候,有兩種可能,傳統藝術家如果只是上傳作品到NFT裡面純粹作為發行媒介來利用。目前區塊鏈的技術可以把程式、音樂都鑲在資料裡面,像我自己是做「生成式藝術」的部分,就是藉由code把某個創作藝術的手法copy下來,就可以無限產生獨一無二的數位版畫。

只是在NFT的世界中,可以確保說這是作者本人產出的,發行了多少張,在交易紀錄上在共同資料庫上都能夠看得到,甚至跟現在作品屬於誰都有被記錄。這件事情對藝術收藏家,甚至傳統藝術界就非常重要了。

主持人:來跟我們分享一下,你自己創作的時候,你掌握的原則是什麼?

吳哲宇:我自己滿排斥只做單純「頭像型」的東西,因此我專注在「互動型」的NFT。後來我慢慢探索出三個路線,一個是我希望作品有足夠的品質,能到畫廊裡面展出的藝術品那樣。第二個是社群的互動,最後一個是探索怎麼樣可以跟真實世界結合起來,因此不管是落地應用,還是透過商案幫品牌變現,或是直接聯名,都是如果做純藝術家當然很不錯,但是我也很好奇怎麼樣可以把這些結合起來。

主持人:對投資人來講,有什麼重要原則要去掌握的?

吳哲宇:其實NFT就跟傳統股票一樣,有分成價值跟本質。本質要關注有兩點,第一個是品牌,這個品牌是不是本身就有聲量?或者維持一定品質?或是藝術家有故事,在創作這東西是有一路脈絡過來的。另一個就是藝術性,這東西他本身好看,當然美感沒有標準,但有些東西一看就是會有機會變成經典的作品。另外就是投資價值的部分,是一陣一陣的炒作,這很正常,投資還是要很小心。

主持人:近期發展有什麼樣的計畫?

吳哲宇:我在台灣有工作室,在美國也成立一家公司要做生成視覺。目前在台灣有一些計畫,像福爾摩沙藝術銀行,這個本質就是想要把台灣各種的藝術家,不只是新媒體帶到NFT的平台上面做育成加速。同時去連結藝術家跟NPO去發行屬於他們的聯名作品,同時讓藝術家有慈善募資,比如NFT被交易,就會有手續費,那手續費就可以成為一個永續的慈善媒介,藝術家也剛好有品牌,能夠互相幫助並落地應用。

之後我會跟宏碁、双融域合辦一個個展,這個個展我就想要把一些生成式的藝術作品,做成一些非常沉浸式的體驗,大家可以用聲音、互動,甚至肢體參與這些藝術作品的構成,也會想把NFT的要素融合進去。主題是「混沌實驗室」,想看這些新的技術新的生命可以演化成什麼樣子。我最終極的目標是影響力,怎麼樣把這些有趣的事情帶給大家,跟引領更多人進入不同的領域。

主持人:對想要投入新媒體或藝術創作的人,你覺得要做什麼準備或有什麼樣的心態?

吳哲宇:能維持創作的本心,把東西做到夠好,把自己的故事累積出來。因為機會一直都會有,把自己準備好,機會來的時候把他抓住,勇於推銷自己。小型的創作者可以很勇敢的開始把東西上架,就算賣不好也沒有關係,因為NFT就是一個數位展品,一個藝廊的媒介,讓自己持續的累積作品,當有一天回頭看,或是遇到有適合的機會或時間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方式把東西都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