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作育半導體人才 陽明交大捨我其誰──陽明交大產學創新研究學院總院長孫元成專訪

陽明交通大學日前宣布,首創全國首間產學創新研究學院,以因應下世代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運算、物聯網與寬頻通訊等前瞻技術發展趨勢,特別設立前瞻半導體研究所(學院)及智能系統研究所(學院)。其中,「前瞻半導體研究學院」每年計畫招收碩士班學生60名,博士班學生15名;「智能系統研究學院」每年招收碩士班學生40名,博士班學生10名。


主持人:為什麼會選擇接受邀請加入陽明交大產學創新研究學院?主要的想法跟想要達到的目標是哪一些?

孫元成:校長跟前校長,還有副校長在七月底來邀請的時候,彼此有很多的理念跟願景共識,所以就義不容辭加入。台灣的半導體在全世界有一個樞紐地位,台積電過去也一直都是開放合作創新平台的模式,基本上是一個高科技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創新平台的服務公司,也在直接間接的幫助其他產業,照顧全世界。講到半導體學院成立的緣由的話,也是基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確實是需要世界的人才,學校也要能提供經驗技術,培養全方位的技術人才。

主持人:台灣過去半導體產業跟學校機構的合作其實很多,那為什麼是陽明交大?

孫元成:陽明交大確實是台灣在不管是半導體還是很多產業企業的一個搖籃,雖然我大學母校是台大,但是因為地緣關係,台大交大等四個學校當時台積電就成立研發中心。這方面確實有很好的基礎,人和方面也非常好,校友群也非常強,現在也有陽明生醫其他領域的加入,這時我加入,確實是非常天時地利人和。

主持人:你從產學出身,對產學共創一定更有感覺,你認為「產學共創」是什麼?

孫元成:這次創新條例的鬆綁之下,產業界也非常的積極。過去產學合作比較單點,所以我們希望藉由合作平台提供很多機會,不管是橫向跨領域,尤其是半導體不管在材料本身、製程、元件、系統,這都是需要串起來的,應用端軟體未來也需要跟硬體端更加密切的連結。人才方面也是,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業師和不同方式,跟同學們一起切磋分享,很多前瞻的技術怎麼應用落地,結合什麼東西才能真正的有用?我們基本上是一個雙學院的定位在創新學院裡面運作,有半導體學院,也有智能系統學院,這就能結合未來在系統跟硬體方面的機會,相信會有更多的公司會加入,讓我們在平台上有更多的創新,或是未來有一些新創的機會。

主持人:摩爾定律已經走到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未來會不會有新的材料、新的元件?會不會有一個很不一樣的發展?跟我們分享一下「跨領域的整合」該要怎麼做?

孫元成:半導體基因就是創新,設計的尺規越來越小,當然是需要有更多新的東西,未來也要節能省電。半導體是不可或缺也不會被取代掉,未來元件跟材料當然盡量是往低耗能快速的方面,很多方面像能量轉換等都需要百倍到百萬倍的技術方面突破。很多跨領域合作,能夠找出節能省電又環保,提供很高的附加價值的技術出來,台灣能夠從中間這塊逐漸往系統軟體上推展,也可以在材料跟設備端,或更基礎的研究方面更具備,這兩方面的努力,我們未來在創新研究學院裡面合起來。

主持人:產學共創是拉力跟推力兩邊都施力的概念。第三類半導體的發展,陽明交大會怎麼推動?

孫元成:陽明交大有非常深的基礎,複合物、化合物,跟半導體第三類技術,可以用在高頻通信6G上,未來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未來電動車、智能車等綠能能量轉換方面,都是半導體可以大展鴻圖的機會。陽明交大可以在這個機會跟上下游的產業,跟跨領域的學院中心合作,政府在這方面也從科技部那邊推動一些新的計畫,這是除了主流之外,也是未來成長的一個方向。

主持人:國內要培養半導體人才有什麼方法?企業界跟學術界要扮演什麼角色?

孫元成:年輕人在全世界的這一世代,確實比我們以前幸福多了,很多東西一指神功就能接觸到非常多領域,選擇也很多,缺的就是有一些人可以給一些啟發,找到喜歡的東西,保持一股求知的飢渴,保持一股傻勁!回到半導體的話,企業都是要打世界盃,要技術自主,要根留台灣,要能夠做好跨國領域的挑戰,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有信心大膽走出去,外面世界跟國內是能夠結合在一起的。

人才的確是百年的大計。當然是希望在小學初中階段能夠培養更多對自然、對數理有興趣的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掌握一些技術跟國際連結的能力,跟相關領域的夥伴一起切磋激盪,自然能做一些原創性跟基本性的突破。半導體是一個大寶庫,台灣已經在裡面有很多的寶藏,未來還可以靠大家繼續去開發挖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