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看懂2.0益生菌 精神疾病改善大未來-益福生醫創辦人蔡英傑(陽明交大產學講座教授)專訪

蔡英傑教授是國內研究益生菌的權威專家,2012年經濟部科專計畫推動國內益生菌的開發工作,當時蔡英傑教授帶領陽明大學團隊投入,累積豐碩研發心得後,更加堅信益生菌除了養生保健功能外,也有在腦及精神等領域疾病的預防及改善等效果,於是開啟了朝向新藥開發的方向發展。

他所創辦的益福生醫成立於2015年,目前員工已逾八十人,去年營收超過二億元。益福生醫的股東中包括日本大塚製藥、帝人株式會社及台灣的活水創投,目前銷售市場遍及台灣及歐洲,並成立益福新藥公司,預計投入益生菌在新藥領域的開發工作,是少數以全世界為行銷發展及策略布局的台灣益生菌公司。

主持人:蔡老師研究益生菌很久了,談一談你研究的心路歷程,還有世界各國在益生菌的研發,以及益生菌2.0跟1.0有什麼差別?

蔡英傑: 1.0、2.0、3.0對我們來說是有它的定義的,過去五年前益生菌都只作用在你的腸道,對消化、胃酸、便祕有幫助。簡單說1.0的時代,大概就是益生菌作用在腸道的時代。那2.0,益生菌的作用跳出腸道到全身,但也不要誤會,作用在全身不表示他會離開腸道,益生菌不離開腸道,它透過腸道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或是神經系統,去影響全身。所以我們之前有一句話說全身有90%的疾病是跟腸道有關係的,這就是2.0。3.0的話,學界已經在醞釀了,如果要定義,我心裡想的3.0基本上就是精準醫學,個人化的益生菌,那是3.0,以我個人的研究大概還要再等三到五年左右。

主持人:剛講到最近十五年益生菌的研究大爆發,我們也看到很多醫學期刊對益生菌投入重兵在研究。

蔡英傑:過去常常忽視,但在最近十五年微生物體發展起來後,才知道這有多麼重要。歐巴馬推了一個白宮計畫就是在研究人的微生物體跟健康疾病,甚至研究到農業,研究到地球暖化等。微生物體的爆發同時也帶動了益生菌的爆發,因為要改變微生物體,飲食是最重要的,而裡面益生菌是最直接改變它的。

主持人:腸胃跟人體其他器官有關係,這也引發了益生菌的研究跟疾病不管是預防還是改善都慢慢做了很多研究,蔡老師做了精神方面的研究,也提到經濟部科專五千萬的研究,請蔡老師跟我們分享一下。

蔡英傑:其實我們一直在走益生菌,要做益生菌就應該走在前面。一開始做的是過敏、代謝,像肥胖血壓等等,但這些研究主題大家都在做。所以在2006、7年的時候就想要跳出來,那時候看到蛛絲馬跡看到其實腸道菌會影響到大腦,益生菌會影響腸道菌,所以益生菌應該也會有些菌是可以影響大腦的,所以我們就開始做預備實驗。

我們在2012年拿到經濟部學界科專的計畫,這是給學界的,開始的企劃是五千萬,那有幾家公司先期參與,這計畫很大,三年五千萬,團隊編制擴大後,到第二年感覺有戲可唱,所以我就開始在陽明進行群眾募資,然後在2015年這個計畫要結束的時候,同時我的公司就啟動。我這個計畫是在經濟部科專計畫裡面真正有成立公司的少數之一。

2015年到現在我們公司也成長到80幾個人,營收也超過兩億,這間公司就叫益福,我們專注開發「精神益生菌」,從「憂鬱」著手。雖然全世界類似的項目都是從憂鬱著手,可是我們在做的時候發現有一隻菌會提升腦部的多巴胺,多巴胺馬上跳到自閉症跟帕金森氏症,馬上開始就到處找自閉症給幾個孩子吃,效果很好,馬上就跳到臨床實驗。像針對自閉症的就做了四個人體的臨床實驗,帕金森氏症則有三個臨床實驗,現在規劃在美國可能明年或後年要做菌的新藥開發。由於我們一開始的設定就是要走國際市場,現在已經在四十幾個國家展開銷售。

主持人:益福在美國、日本、歐洲都有銷售,台灣的公司能夠反攻這些益生菌先進國家真的不容易,如何抓到這個機會的呢?

蔡英傑:早期大家都做中藥的萃取,而我做的是揮發性的中藥,也就是精油跟香氣。那時候我跟學生講,我認為中藥的精油才是可以打全世界的,益生菌再怎麼做都做不過歐洲人跟日本人。到了十多年前我開始在做精神益生菌的時候,我發現是有機會拚的,所以我才把整個實驗室投入下來做精神益生菌,這樣一路就走上來,益福成立,這過程我要感謝陽明大學的支持,還有陽明交大一起來,把益生菌給打出去。

主持人:剛講到益福的成長,重點在做精神研究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落後這些大國?

蔡英傑:其實沒有經濟部那個大的研究計畫,我也沒有辦法一下擴編我的團隊,因為這是拚速度的,如果慢個兩年早就失去先機了。我們在自閉症上是走最快的,帕金森氏症也幾乎是最快的,所以做研究,速度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益生菌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怎麼樣去選一個好的益生菌產品?

蔡英傑:其實1.0只針對腸胃的時候,只要是好的生長的菌,大概都會有幫助,當然每一個人體質不一樣。體質是很重要的,像3.0就是針對每個人的體質。可是如果要求的是更高階的像免疫過敏,像代謝,特別是我們做精神的,這就要非常特別的菌株才可以。一般人要怎麼挑選呢?就是看它的研發數據,對產品的品質、發展、後面的研發團隊都要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