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交大:承襲過去與未來的先鋒-宏碁創辦人施振榮、SiFotonics董事長林建昌(電子57)專訪

今年教師節前夕,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與SiFotonics董事長林建昌等昔日交大同窗二十多人,透過視訊會議全球大連線,為人在加拿大的交大恩師馮士煜博士慶祝90大壽。施振榮是在1964年進入交通大學就讀,當年大學部第一屆兩個系共70多位學生,大家感情都很好,當時任教的物理教授馮士煜老師由於年輕加上觀念新,與同學們特別處得來,深受同學們愛戴。

施振榮回想早年交大創了許多第一,例如交大的科系如電子系、計算機系都與當時學校科系不同,電子工程系也不念真空管課程,另外全台灣第一台IBM的1620電腦還是用牛車運到交大等。如今,交大將與陽明即將合校,學校與校友合作推動喜馬拉雅計畫,要在半導體、智慧醫療及AIoT等領域做到世界第一,也讓陽明交大一起邁向偉大大學的目標。

(本文摘要自2020年10月21日播出節目)

主持人:我想先請Stan哥分享對馮士煜老師的回憶。

施振榮:我們1964年進交大的時候,那時候老師應該是唯一的博士,非常年輕,我們跟老師打成一片所以印象非常深刻。後來聽說他在交大沒有念完就跑到台大,再後來到哈佛,名號很大。

主持人:那時候他大概34歲左右,你們大概20幾歲,只差十幾歲,所以年紀很接近,那時候可能交大很多教授年紀都比較大了。

施振榮:對,他應該是年紀最輕的,所以很自然的大家比較親密一點。

主持人:你們回憶一下當年那個環境,跟現在應該很不一樣,當年交大在台灣復校沒有幾年,先有研究所再有大學部,當時設備也很簡陋,實驗室好像也很簡單,但在這過程中學習興致卻是很高昂的。

施振榮:交大現在講起來最大的特色就是大家都住在一起,兩班的同學大家都很熟悉。剛進去的時候學校還沒建設好,我記得開學是十月不是九月,因為還來不及建設。我們去的時候是住教師會館吃孔廟,因為校舍還沒蓋好,而且學校很小,前後門都看的到,物理化學跟清華都共用一個實驗室。

林建昌:我高中時代的老師就有上海交大畢業的,每次我們看上海交大出的考題都相當的難,我就覺得上海交大的老師都很厲害,出的考題又難,我是因為這樣才去考交大,也很高興是第一志願就考進去了。

進交大以後,第一年覺得怎麼搞的,這一點都不像大學!那天到了學校本來想說就不唸了,不過後來還是忍下來繼續念,之後就體會到交大的價值,交大復校最重要是由過去一些著名的交大校友跟政府建議交大在台灣復校,交大經過這些校友努力聯繫,像那時候交通部、電信總局長都是交大校友,他們努力幫交大爭取到聯合國一個電信基金,這個基金在那個年代是很重要很大的一筆錢,這筆錢讓交大買了很多尖端的儀器,很多重要的課程就是那時候開始的。

主持人:交大很多課程是創新的,我們的科系課程念的也都跟當時的電機系是不太一樣的,我記得當年第一台IBM的電腦是用牛車載到交大的實驗室。

施振榮:當時那台電腦非常精密,不能有太大的震動,你用卡車進來可能會傷到整個機器,所以從松山機場慢慢用牛車載到新竹來。實際上我後來聽說那台電腦啟用不久又馬上壞掉,因為冷氣不足,好奇的人啟用不久就到那個房間去,那就溫度太高,電腦也受不了。

主持人:那時候交大不只電子工程,還有計算機工程對台灣也是非常重要,在產業領導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們交大應該還有很多事情是最領先的?

施振榮:我記得整個台灣的中央標準時間是放在交大,我記得電視台初期的一些設備也是在交大開始的,雖然現在很普及,但是六十幾年前成立電子研究所算是非常先進。交大成立是校友先啟動,政府才配合,我們一進交大看到校徽下面四個字叫飲水思源,我們每年校慶,校友回來比學生還多,那是我們的一個傳統,校友跟學校的關係非常密切。

主持人:剛提到「交大先做了,政府再配合」的事情,其實交大南部校區也是這樣的狀況。

施振榮:對,台南校區整個從開始到現在有很多建設都是從企業界捐獻來的。那天小英總統來的時候,她說除了教務當然有政府教育部的預算,但是所有的建設都沒有動到政府的一毛錢,她非常高興就把他建起來。

我們是依法想辦法,因為交大有土地,交大有校友,交大有一些使命在裡面,大家充分的溝通之後大家來共襄盛舉。

主持人:我們知道陽明跟交大要合校了,這是台灣醫電整合最好的範例,請Stan哥我們分享一下您覺得合校之後的一些展望。

施振榮:我是合校後援會的會長,我們看到合校之後對於追求變成更偉大的大學,以及對台灣對全球產業的貢獻非常的明顯。台灣在資通訊已經取得世界領先的關鍵角色,那我們醫界都是最優秀的學生,我們健保制度、醫療CP值等等,但雖然是最優秀的學生,他們能貢獻的地方相對是小地方,一個地區,甚至於整個限制在台灣,這些知識對人類的貢獻受到很大的限制。

但如果能夠跟資通訊、電子、人工智慧結合的話,我常講目標是他們的分身連吃飯睡覺時間都能對人類做出貢獻,講粗俗一點就是睡覺也能夠賺錢,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機會,而且這是一個大趨勢,防疫、健康、醫療對人類文明很重要的一個項目。陽明跟交大合校之後,我們有一個計劃叫「喜馬拉雅計畫」,校友們跟學校一起來推動,喜馬拉雅的意思就是不只一個高峰,好幾個都是世界的高峰,我們要追求世界相對最領先的目標,大家一起來努力。

主持人:林學長在IC跟光通訊領域中創業,也都得到很多回報;施先生從宏碁退下來之後,還是持續在做很多創業,不是真的公司的創業,而是在很多新的領域也一直在做創新的事情。

施振榮:我在創我的志業,當然所有的志業也都跟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有關,像現在在台南交大,希望能夠帶動一個產學共創的環境。所以如果能夠把學校的能量,跟產業要更上一層,更重要的是要「改變文化」,建構一個新的機制,有一個共創未來的思維。

我們看到太多花大錢找不到答案的,創業的思維要找到對的方法可以做一個基礎,可以慢慢用專業的模式把它放到,這叫做1到N。從0到1跟從1到N兩個管理文化剛好是衝突的,如何剛好我兩邊都做過的話,我比較喜歡0到1,做出樣子的話1到10可以試試也做下來,10到100我就丟給別人去做。我說我自己扮演是一個探礦的角色,示範採礦,當要採礦的時候大家一起來採礦,一直都是周而復始在扮演這個角色。這些都是要有新的方法,然後在中間不斷的挫折裡面找到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