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科技為支點 扛起當地創生與數位轉型-資策會地方創生服務處處長洪毓祥(資工79)專訪

資策會地方創生服務處的目標,是以科技為支點,協助地方產業數位轉型,建構在地特色產業之新興營運模式,扮演地方創生服務生態系之孕育者。

資策會地方創生服務處處長洪毓祥指出,企業數位轉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數位化」,第二階段是「數位優化」,第三階段是是「數位轉型」。面對數位時代,台灣有些企業須先優化再轉型,有些則已直接進行轉型,由於所需的數位變革模式不同,因此資策會藉由北、中、南三處設立地方創生服務處,深入觀察地方產業應該走的數位化方向,再以「建構在地特色新興營運模式」的概念,攜手在地產業共創新價值。

(本文摘要自2020年10月14日播出節目)

主持人:洪毓祥是交大資工79級,畢業後轉了非常多方向,不管是資工還是後來管理的博士,進了資策會也經歷任了創研所跟數位轉型研究所,現在則是地方創生,先跟我們分享一下你求學、服務在地方創生之前的一些簡歷。

洪毓祥:在交大念書的時候是做資工相關的軟硬體,畢業出來後是投入到外商做顧問服務,早期是做CRM的系統,主要是全球的客製化服務,那時候台灣第一波的CRM的導入,我們團隊算是先驅去做這樣的事情。在後期的發展當中,我深刻體驗到台灣不管是大小企業,還是需要有本土化的自己的軟體,所以我轉換跑道到資策會創研所,我第一個四年計畫是「服務科學」,主要是幫台灣的企業做行為分析跟抓到客戶真正的需求。完成這階段之後,做的是我很有興趣的事情,就是「創新創業」。

主持人:所謂的地方創生是指什麼?請毓祥跟我們分享一下,怎麼樣來做台灣的地方創生?

洪毓祥:在台灣還是以地方特色的產業為主體,怎樣幫地方特色產業進行數位轉型,創造他們高質化的產品或服務。這一點跟日本的地方創生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日本的地方創生主要並沒有顧及到產業聚落的特性,他主要是針對人口稀少的偏鄉,用文創或者觀光的東西去帶動商機,希望這些服務是年輕人回鄉經營。

台灣跟日本不太一樣,年輕人要回到故鄉,需要的是一個較好的就業環境,我覺得還是以地方產業的聚落為主,當地方企業體越大,薪資越好,就越能吸引年輕人回來。像中部產業我們就是全力幫他們做智慧製造,做工業4.0,甚至3.5也是很棒的里程碑,而這些就需要更多IT的人才服務投入,當公司賺錢就可以去提升員工的福利薪資,這塊可以吸引年輕人回鄉,也可以幫助當地的就業率。我們同仁在做數位轉型服務的時候,就是要扮演好一個橋的角色!

主持人:台灣有很多軟性的產業比如說台灣鯛、古坑咖啡等等,請與我們分享輔導的案例。

洪毓祥:最有名的就是台灣鯛的轉型服務,以傳統方式來說的話,魚的死亡率是很高的,這樣就沒辦法形成穩定的供單給大型賣場等通路。而隨著人力成本等等也越來越高,所以我們覺得透過物聯網,透過AI等的數據分析,再搭配中部地區的機械工具產業去打造科技魚池,透過這些監控數據跟過去的經驗作比對,使得魚的環境生活更健康。

另外是水電問題,因為養殖的電耗費是很大的,所以我們作了魚電共生,白天魚上面是太陽能板,還有水的循環再利用,這樣可以避免超抽地下水。透過這些方式,一個人以前可能只能顧四個魚池,現在可以一個人透過系統控制三十幾個魚池,以這樣的方式擴散就可以穩定品質跟產量的供給。

台灣這特色的產業,透過我們的幫助,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們在台中跟SI公司做一些購物節等,幫台中市政府創造了兩個月發票金額90億的消費,而這些資料在未來政府的活動還可以繼續作有效的利用跟累積,我們資策會也會提供更精準的分析來幫助發揮更大的效益。

主持人:產業數位化在不同的階段要做不同的事,所以你現在要不要給在不同的階段的公司一點建議,因為我知道台灣可能還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公司還沒有數位化。

洪毓祥:數位轉型大家還沒有積極投入,但是我給他們的建議就是第一個心態要改變,不做數位轉型基本上就是等死而已。第二個野心不要太大,逐步去落實,挑小的先做,哪個問題是比較迫切可行的先做。最後的建議就是數位轉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他是一個演進的過程,希望各位中小企業老闆把他當成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