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產學深耕20年 校園創業的推手 ──陽明交大產業加速器中心主任黃經堯專訪

第八屆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日前公布得獎名單,在資通訊類產學貢獻獎部分,由陽明交大產業加速器中心主任、創新推動辦公室主任黃經堯教授獲得。黃經堯教授從2002年自美返國,在陽明交大任教迄今,先後負責陽明交大的技轉中心、育成中心、產學運籌中心、加速器中心等,對於國內產學合作的推動、創業與生態圈的培養,還有對運動科技產業的深耕等,都扮演重要角色,也讓陽明交大成為國內在創新創業領域具很關鍵貢獻力量的大學。


黃經堯教授在教學研究之餘,自己也成為學生創業的催生與參與者。目前在他的指導協助下,已創辦博晶醫電、邊信聯、Locus Connect等三家公司。這些公司都是黃經堯教授學生所創辦,而且有多家公司是來自印度、泰國及印尼等國外籍學生創立,目前都已取得重要投資機構的資金。此外,黃經堯也參與推動以色列HYPE GVA在台灣的運動科技加速器計畫,迄今已提供國內外100家與運動產業相關的創新創業。以下是黃經堯第一人稱的訪談摘要:

2002年我回來受邀擔任技轉要職,當時交大技轉只有180萬的規模,而各界對於技轉也其實不是很重視,可以說這不是一個政府重視、學校重視的項目。但是就在那個時間點,政府開始覺得學術研究應該有一定的產業效益,產學合作、技術移轉,跟育成要放在一起規劃討論才行。

這裡面陽明交大是比較領先的,不管在制度法規上面、在鼓勵上面,都是相當的領先。第二個部分就是育成,育成過去傾向的是場域的應用,比較「便宜」的一個幫助。類似產業需要什麼,就幫忙找找看,偏非主動。

當時其實有一百多家的育成中心,85%都是學校型,學校都型是因為場租便宜,可能只要兩萬塊費用就能賺一兩百萬。在政府的支持下差異性不大,可是學校創業也不是很明顯,像無名小站就是一個典範,過去學校創業可能很多,但都沒有再從學校直接衍伸出來。學校這時候就開始去構思,可能經濟規模不夠、專業人士不足?於是就開始衍伸到籌措產學運籌中心,把產學、育成、技轉三合一,希望能夠在經營上面能夠更專業化。

鼓勵學生去創業

經營技轉、產學、加速器等,開始對學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一開始從「找題目」去解決問題,是針對真正的問題去思考他的解決方式,跳脫出從Paper上紙上談兵。跟學生互動如果不是一個好的題目,彼此都沒有興趣,他只是為了畢業,教授參與的角色也不會很清楚,因此從這個創業概念就開始培養出不一樣的參與感,深入的互動關係。這樣學生訓練出來的承受度,跟他看事情看問題也會更成熟,很多畢業生畢業雖然還是先去工作,但也有很多開始醞釀創業的思維。

產學20年 策略夥伴結盟是重點

台灣改變很多,不管政府的推動、制度、彈性,甚至資源的投入其實都很大。很多舊的體制要去改變,如果沒有很大的刺激,他是很難動的。形成了一個風氣之後,怎麼產生後續的效益,的確要一個生態系統。陽明交大的生態系統就是比較相對完整的,包含校友的支持、資金等,在不同的領域裡面都可以挹注。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很密集的地方,所以資源的彙整也可以很快,再來就是國際化,現在政府也積極在進行,在中美競爭下,對台灣來說,國際交流也會更平坦,在這情況下,除了半導體之外能不能有其他領域呢?

人才某個程度的分散,對區域發展還是很重要,從這角度來看他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當然希望政府能夠持續。再來就是國際上的位置要很清楚,不是做完了就做完了,在國際上擔當的「角色」需要去界定。

現在大家為什麼都要來台灣?因為覺得半導體台灣最強。政府如果有在思考,任何計畫他在最後完成的時候,他在國際的角色跟定位,你就有更多的機會,對世界貢獻會更明顯,別人對你的認同會更高。如果你每做一件事情都在國際上有一定的角色跟交流,也就是得要讓對方「想得到你」!不僅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也知道跟我們合作會受到當地的認同,能夠產生共創的價值,對方就覺得我們是夥伴。

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大家可以彙整一些資源去強化價值,其實他都會有一定的效益,而且他是一個跨國的效益,政府應該要把這件事情當作一個很重要的規劃。

保持策略性雙贏的思維,千萬不要把陽明交大只當成是一個人才培育的單位,或是單純解決問題的萬事屋。而是大家能夠共同思考,把陽明交大當成是一個策略性的夥伴,整個價值鏈就會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