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友專訪
追求卓越,關懷社會 期許年輕人成為台灣生醫界的施振榮!─ 明達醫學科技董事長王威學長專訪

「追求卓越,關懷社會」,這是明達醫學科技董事長王威學長的座右銘。他在2014年榮獲傑出校友獎時的感言,印證他自小就懷抱夢想,並且總是努力、專注地往理想大步邁進。他說:

「我唸台中一中的時候,非常景仰史懷哲,因為他有理想、有願景,同時能夠身體力行,學醫去執行、並實現他的理想。我在回母校參加畢業三十周年校慶時,遇到同班同學魏勵志,當時勵志兄是美國Optovue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是全世界實現頻域視網膜斷層掃描OCT商用化第一人,我是瑞鼎科技執行長,引領瑞鼎在五年之內,由破產公司變身為IC 設計興櫃股王,校慶見面當天兩人就決定要成立明達醫學科技,為台灣醫療產業高階醫材做出貢獻。勵志兄與我都非常景仰施振榮學長,施先生是臺灣資訊產業的先鋒,也是開啟臺灣資訊產業榮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我希望能號召更多年輕人,成為台灣生醫界的施振榮,繼施學長之路,為臺灣創造未來五十年生醫產業榮景。秉持平實務本,追求卓越,關懷社會的理念,來實現我的理想。」

於是在2009年10月,兩位懷抱理想的傑出校友,共同成立明達醫學科技,魏勵志擔任董事長,王威出任執行長。期盼明達醫學能成為台灣一家自行研發、製造、與銷售高階醫療儀器的世界知名公司。兩人通力合作視網膜眼底攝影機,在經濟部業界科專支持下,臺灣自行設計與製造的,第一台視網膜眼底攝影機成功推出,於2013年獲得臺灣TFDA、歐盟CE、及美國FDA認證,行銷全世界,引領臺灣高階醫材跨出了一大步。明達的視網膜眼底攝影機,也在2014年取得中國大陸CFDA 醫材許可證,開始行銷中國大陸,並陸續獲選臺灣「第十七屆傑出光電產品獎」以及「台北生技獎-技術商品化銅獎」,接著明達醫學更於2014年九月時取得「台灣生醫暨生農產業選秀大賽金牌獎」殊榮。

註:魏學長於2012年初辭任明達董事長,專注於美國事業。

從交大到美國,為強大的研發技術扎根

學長在交大就學六年,四年在電物系,服完預官役再回來唸光電所,1984年畢業,是光電所第三屆校友。「因為感覺大學時電子學所學不夠紮實,光學則是應用科學的核心,考研究所時,就選擇需要考電子學和光學的光電所。從大學到碩士,在交大學的半導體物理及元件、光學、與電子電路的基礎科學,並在謝正雄教授材料科學薰陶下,多元又扎實,讓我一生受益匪淺。」談起交大求學光陰,學長回憶。

學長在職場上橫跨光電、半導體、醫療各種產業,至今他依舊自認本質就是一個工程師,他以身為工程師為傲,扎實的訓練,讓他產生自信和膽識。交大六年學碩士的扎根,讓他畢業前夕時工作都找好了。HP在新加坡發展半導體產業,來台灣找人,「他們總共錄用兩個人,一個是我、一個是台大機械系畢業生。當時什麼都不怕,面試時全程用英文,我英文不好,但盡情表達,當作是聊天,獲得錄用。」而在新加坡HP一年光陰,更讓他增長了國際視野與自信,他感受到交大人技術實力強大,「寫報告時也許英文表達沒那麼好,但技術實力比當時同儕強很多。」由於對未來有更高的期許,一年後學長辭去HP Singapore工作,前往美國唸書。於1994年初,帶著三個子女,與太太舉家遷回台灣,那時大兒子即將就讀小學,他希望子女長大後能像他一樣,在臺灣受基礎教育,長大後對臺灣與中華文化有認同感。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沒有創業念頭的工程師,選擇放棄美國安穩的生活回台灣?根據研究,多數年輕人在三十多歲時,會面臨生涯抉擇、面對生涯茫然期,學長說他跟大家一樣,「那時候面臨要做一個選擇,我到底未來的發展是什麼?我是不是在美國開發產品與撰寫論文?就這樣下去?」總是對自己有更高期待的學長看到交大同學到美國出差,都已是總經理、副總職位,視野與發展空間和在美國當專業工程師完全不同,而心嚮往之。因此1994年,在明基李焜耀、李錫華、與李志華邀請安排之下,學長毅然帶著全家回台灣,和後來擔任明基總經理的李錫華先生,及另一位臺大機械所新人顏孟新,三人在明基成立一個光碟機專案室,從零做起。

六年內,從工程師晉升明基電通副總,打破明基晉陞歷史記錄

在李錫華先生帶領與顏孟新一同積極投入情況下,才一年左右的光陰,明基光碟機事業在市場上大放異彩,明基光碟機不但產品大賣,更獲得經濟部頒發的國家產品形象金質獎,王學長個也獲得臺灣光電學會最佳技術貢獻獎。他莞爾回憶:「1994年回台灣,1995年產品做出來,就做了約100 million US dollars的生意,整個部門人數由三個人急遽成長至一百多人。」這樣的成果,讓學長建立相當大的自信,也讓他如願接觸到產品從規劃、開發、採購、生產、行銷、上市……等所有的層面。而在光碟機這塊領域得到爆發性的成長後,接下來短短六年間,在李錫華與李焜耀先生的提拔之下,學長更一路從工程師晉升為明基電通副總,打破明基晉陞的歷史記錄。

學長回憶那一段關鍵時刻:「一切從零開始,我從一個單純在美國做技術的工程師,轉變成規劃、開發、採購、生產、行銷什麼都要做的全才。這對於我的人生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轉變過程。我從這個過程中,去學習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知識,在極度忙碌無形中轉型,把我從一個百分之百的工程師,轉型成為一個全面性、什麼都要會的全才。我也深刻體會,欲得必有失,自己必須放棄工程師最專精的 technology,才能獲得更多不同的技能與知識,例如產品行銷、財務分析、成本控管、經營管理等等。剛回臺灣時,我已經三十七歲,明基給的職稱是『工程師』,當時是明基最老的工程師之一。」學長深覺回台灣是最正確的決定,他感謝明基李錫華及李焜耀的帶領提攜,與李志華的推薦,也感謝同儕顏孟新、林奇成、及每一位同事的無間合作,更感激家人對他的支持。

學長透露:「我是明基第一個錄用的Ph.D.,明基以前從來沒有錄用過Ph.D.,所以不知道Ph.D.好不好用?雖然在美國工作這麼多年,把房子車子賣了全家一起回來,我到明基時還是從最基層工程師開始。」 學長感性的說:「美國生活環境雖然比台灣好,但是我覺得心裡的距離,美國對我來講是比較遠,我的根在臺灣。」

鼓勵年輕人,勇敢去做轉變,並享受經驗移植的過程

因此,學長深以工程師的背景為傲,他鼓勵年輕人:「有技術背景再接觸其他領域及各層面,理工背景是最好的轉型基礎。」他補充:「工程師大都是以技術專業為思考中心,技術是工程師存在的最大價值,所以當工程師參與採購、成本、製造、銷售這些事情的時候,技術能力因無法專注而衰退,漸漸跟不上同儕而心生矛盾,我想這是很自然的,這時要權衡得失,有得必有失,對未來的走向,自己必須做一個判斷與決定,工程師轉型成功的第一要件,就是要學會放棄賴以立足的技術專長。」

現實是殘酷的,產業全球化的今日,競爭壓力與日俱增,在國外經歷近十年工程師的學長如此體會:「我覺得科技的migration又快又廣,在技術這塊領域,我們永遠跟不上年輕人,我們永遠都要跟年輕人競爭嗎?那是競爭不過的,因此在migration的過程裡面,一定要能enjoy,結果很重要,過程更重要。因為結果是匯集很多因素的一個總結,任何一個人不見得能完全掌握過程中各個因素,因而不一定能決定結果,失敗自然是很可能的結果之一;但過程就是當下,在過程裡面能夠enjoy這個過程,我覺得那是人生中最珍貴的領悟與體驗。在我周邊的人,從未聽過我抱怨工作,很多人對自己當下的過程,如果不能珍惜,就會有很多的抱怨,這樣會把人生最珍貴的精華之處都浪費掉了。因此我常鼓勵年輕人要享受過程,對任何人而言過程都是最珍貴的。」

同時,除了享受過程,學長更鼓勵大家對未來懷抱一個理想:「種瓜不見得能得瓜,種豆不見得能得豆,能不能實現理想是不知道的,但是有理想會讓人有熱情、能夠樂觀,而熱情和樂觀是實現理想最重要的基礎。」

不到五年光陰,讓瑞鼎起死回生並成為IC設計興櫃股王

接著,在光碟機領域投入十一年後,學長臨危受命接下明基集團的瑞鼎科技,那是2005年一月,瑞鼎科技不斷虧損,已是破產倒閉的狀態。學長從來沒有帶過IC設計團隊的經驗,憑著交大電物所學半導體堅實的基礎,他下定決心,專注地勇往直前。因此,短短五年之內,在學長的帶領下,另一個優異成果又發生了,瑞鼎從瀕死到變成IC設計興櫃股王,2009年年終結算,每股EPS為25.7元,學長精於從無到有,更善於創造價值。

不過,就像學長前面所言:對於人生的工作、事業,要享受過程,也要懷抱理想。他在2009年四月的交大校慶當天,決定要為開創台灣高階醫材產業盡一份心力,因此,在瑞鼎如日中天之際,他選擇離開瑞鼎,投入他在高中時期便萌芽的理想。

為台灣高附加價值的醫療產業做一些貢獻
問學長怎麼捨得放棄一手打造的EPS $25.7塊錢的公司?這是多數正常人做不到的境地。學長中肯表示:「如果我們有一個理想當目標,並進而去實現這個目標,其他都是隨之而來的。」他說,賺錢並不是人生目標。因此,學長自我期許:「如果我再成立一家公司是為了要賺錢的話,機會非常多,但是這對我自己、對台灣整體社會而言意義不大,所以開展臺灣欠缺的高階醫材相關領域,對台灣或許會有某種程度的貢獻。」學長也觀察到,在臺灣任何一家醫院或診所,從沒有見過臺灣設計製造的高階醫療儀器,這也是為什麼在畢業三十週年校慶當天,立刻決定共同成立醫療儀器公司,並決定提出瑞鼎執行長辭呈,以專心投入。

不但對自身如此期許,學長也鼓勵年輕人要做「台灣生醫界的施振榮」,「台灣需要更多像施學長這樣特質的人,來共同開創一個新且有潛力的場域,為台灣年輕人開拓一個更寬、更廣的路。」學長就是如此自我期許,並且選擇從高階醫療開始。「我的理想就是希望為台灣高附加價值的高階醫療儀器做一些貢獻。台灣如果能夠在高階醫材紮根的話,未來的五十年甚至更久,對台灣的發展是非常重要且有重大意義,所以我的理想就是成立做高階醫療器材的公司,將臺灣設計製造的高階醫療器材推展到全世界。當然,我們不見得能夠完全實現理想,能夠實現一部分,就覺得對台灣社會有貢獻了。」 學長不忘提到「平實務本,追求卓越,關懷社會」給他的啟示,他不但要台灣的生醫產業深深地扎根,更要增加它的廣度,栽培更多年輕人,學長依舊強調他的執念:「有理想才有熱情,因為有熱情,在碰到困難挫折時,才能克服困難,堅持到底。」

明達醫學整合卓越的光學設計、影像處理、機構設計、電子電路,臨床實驗各項能力,如今已成功設計並量產免散瞳眼底視網膜攝影機,全自動視網膜攝影機,全自動角膜厚度儀眼壓計,全自動磨片機等眼科高階醫療與視光設備,行銷全世界四十個國家,讓臺灣得以踏入全球高階醫療器材的殿堂,其中眼底視網膜攝影機的銷售已擁有全世界百分之四的市佔率,全球百分之四的市佔率雖然不高,但臺灣尚未曾有任何醫材企業,在相關醫材科別,達到全球百分之四的市佔率,明達醫學為臺灣的醫療器材在全球市佔率開創了一個新的記錄。繼眼科醫療儀器之後,明達醫學也已開展消化道內視鏡醫材事業,並已開始獲利。

台灣生醫產業在世界的位置
學長談起全世界生醫產業的概況,他說:「全球整個醫療市場每一年大約有將近四千億美金的產值,台灣生醫產業的產值約三十多億美金,約佔全球醫療市場將近1%。因此,台灣在醫療產業的兩個最大挑戰是,國內市塲非常小,產品必須幾乎全數外銷,醫療產品銷往任何國家,都必須取得該國查驗登記許可證,查驗登記程序冗長且耗時、耗財、耗資源,是醫材事業的入門挑戰,取得查驗登記許可之後,行銷則是更大的挑戰,因為醫師決定採購時,所問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產品是什麼品牌?”,而不是價格。在沒有Home Market 的支持下,醫材產品的行銷策略,是醫材企業經營團隊最重要、最嚴肅的課題。」

學長依舊強調:「生醫產業太廣泛,目前明達醫學是專注在眼科與消化系統內視鏡科。」醫療產業鉅大,每一科別的技術也極為不同,每一科的特質不一樣、醫生不一樣、專業知識不一樣,所有的醫材統統不一樣,需要非常專注地投入。」學長繼續不忘推銷以及期許生醫界的施振榮:「明達醫學只是起個頭,拋磚引玉,而臺灣生醫產業茁壯起來,需要各路英雄好漢一起來成就它,需要非常非常多的年輕人能夠有熱情地,投入這個產業並實踐理想。從今天開始,希望能看到更多臺灣設計製造的高階醫療儀器,在臺灣及全世界各醫療機構及診所廣泛地被使用,這是一件對台灣非常重要且有意義的發展。」

訪談自始至終,學長殷切期盼學弟妹加入臺灣生醫產業,讓臺灣繼電子經濟奇蹟之後,為臺灣再創另一個生醫產業五十年、百年高峰,而這就需要年輕人決心投入,懷抱熱情,擁有理想,勇敢堅定、專注地走下去。

▌撰文/彭琡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