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友作品
楊凱傑(人社106):交大竹湖考(上)

新校地的人工湖

從校史的角度,竹湖的建造和發展相繫著國立交通大學(下簡稱「交大」)在台復校、遷校光復校區後,一連串的校園景觀規劃、治理和使用等歷史脈絡。交大1958年在台復校後,首先落腳於新竹市郊十八尖山下的博愛街一帶土地,佔地三公頃,即今日的博愛校區。不過隨著校園和系所的擴張,博愛校區校地出現不敷使用情形,1970年代初校方計畫另覓其他土地闢建新校區;而當時的新竹、桃園、高雄等地方政府皆有意爭取交大設校。惟後來經新竹縣長林保仁和新竹議會大力向時總統蔣經國陳情,主張配合新竹科學園區之建設,建議將交大留在新竹。嗣後,經蔣經國總統的指示,遷讓國防部威武營區土地(佔地12甲),及收購附近民地20甲,共計32甲,以闢建初期的光復校區(郭南宏,1979)。

最初在規劃光復校區時,竹湖係為整體校園景觀的重點之一。《交大友聲》雜誌第258期的〈重要校聞〉指出,1975年,交大成立「校區擴建規劃小組」。翌年,擴建小組陸續召開五次工作會議和邀請具經驗之建築事務所參與設計提案。根據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校舍規畫委員會」的會議結論,光復校區的空間規劃最終係由宗邁和陳其寬建築事務所負責。此外,該會議結論也針對竹湖做出兩點規劃建議:(一)中間低地築一人工湖,以利商船各系操艇,並增景觀;(二)教學空間分為二個中心,湖西為工學方面系所,湖東為管理和商船系所(交大工學院,1976,pp.6-7)。簡言之,竹湖在規劃階段即被賦予教學、景觀和區劃校區領域之用途和定位。另外,從文字裡亦可推知湖體原為地勢低窪土地,並利用地形改造為後天的人工湖泊。

剛竣工的竹湖(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藏)

1979年7月,竹湖竣工。關於彼時竹湖的樣貌,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發展館」所收錄的竹湖照片,可以發現竹湖湖畔一帶光禿,無設護欄,堤岸邊僅有零星剛種植的灌木,不若今日竹湖為竹林、榕樹環繞、鬱鬱蔥蔥。另外,為了紀念已故交大電子所所長李熙謀,遂於竹湖湖畔設立圓形涼亭,以其字號命名為「振吾亭」,由前教育部長黃季陸題字。當時電子所第一、二期畢業校友(包括當時的郭南宏校長在內)積極向外界集資建造振吾亭;而該亭最終於1980年完工,並為校內學生散步和讀書的去處(江祿煜,1986,p.36)。

以「竹」之「銘」

可以明見,竹湖在新校區規劃到落成期間還無正式的名字,僅以「人工湖」指稱。關於「竹湖」一名由來,可回溯1979年的八十三週年校慶及繼踵的命名決議。《交大友聲》第274期刊登的〈校慶快報〉裡昭告道:「光復新校區以人工疏濬一湖,現校方正擬為該『湖』錫一佳名,盼能集思廣益,徵求大家意見,以

做決定。」此外,快報也提及校慶當天將邀請校友到人工湖畔「種竹、插柳」,以傳達「十年種樹,百年樹人」之象徵(編者,1979,p.2)。由上可知,竹子除了有紀念凌校長之意,亦帶有培育學子的意涵。

昔日的振吾亭(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藏)

至於徵名的活動,發軔於時任的交大校長郭南宏和行政會議的決議。1980年的「國立交通大學同學會第廿三屆第三次理監事聯席會議紀錄」(下稱理監事會議紀錄)指道:

「母校郭校長函以「光復校區人工湖完工已久,然迄今尚未命名。頃經本校第一O六次行政會議討論決定請同學會惠為命名,以示慎重。」

而據理監事會議的紀錄顯示,當時入選的提案湖名有「竹湖」、「竹銘湖」、「銘心湖」、「竹林湖」、「竹賢湖」、「竹茂湖」、「成功湖」、「思源湖」。最終,會議決議是以校友朱登皋、方賢齊的「竹湖」提案出線。

除了徵名的過程,凌鴻勛前校長也實際參與到竹湖的環境意象生產過程。退休的交大教職員高琴堂(2010)回憶道,1980年4月8日校慶當日,校方特別安排凌前校長親自栽種竹子於竹湖畔的活動。「當天下雨,」高堂琴說:「道路泥濘,臨時鋪上水泥板,始能通過,淩校長年過八旬,還是我和校長(郭南宏)攙扶他去植樹的,現在已成小的竹林」(p.132)。此舉也在在豐富了校湖和竹子之間的意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