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不可不慎的精神保健 來自臨床經驗的產業提案-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陽明校友)專訪

國內近來出現相當多起憂鬱症、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患者,造成許多社會事件及家庭悲劇,草屯療養院近年來結合醫療、政府、民間等資源,以一鄉鎮一團隊的方式,強化社區與醫療院所合作,讓社區內的精神病友獲得穩定關注,並盡可能避免出現「被漏接」的急性病例。

這次的主角──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系、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基因流行病學博士,擔任過台中榮總精神部部主任,目前也擔任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專長為憂鬱症、焦慮症、失眠、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累積近三十年在精神醫療領域豐富的研究、教學及臨床等經驗。

主持人:祚鴻在這三十年來看了這麼多案例,做了這麼多研究,累積很多的經驗,請跟我們分享一下。

藍祚鴻:雖然在東方國家傳統不太願意去談,精神醫療不是只有像思覺失調症這樣比較慢性比較嚴重的,其實很多是俯拾可得的,比如像失眠,因為工作、壓力時差等有時候有失眠的狀況,這其實也是在精神醫療的部分。或是像有的小朋友家長希望能夠早讀一年,那現在的規定他需要經過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的評估,這也是精神醫療的領域,這其實是跟生活都息息相關的。

從學術面來說,我看到幾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在「疾病預測」的方向,因為我們碰到很多是發病的時間可能不是很固定,也會產生不確定感,的確在臨床上有碰到這樣的情況,但現在理工或是說像AI等等的深度學習,可以運用在醫學上面。目前初步看起來樣本數雖然還不是很多,目前容錯率大概是可以拉到早一個月或晚一個月的中間。這對我們療養院或公衛系統會有幫助,因為我們如果知道這個人他可能下一次發病時間,我們可以提早做一些預防或是比較密集的關懷他,希望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做出一些調整,不要讓他到很嚴重的時候,對他的本身或家人及整個健保支出都會有比較沉重的負擔。

主持人:有關於產業發展的部分是指?

藍祚鴻:精神疾病很多種,有輕有重,這些如果也有可以預測的話,就會有滿多未來性可以期待。第二個是在醫療服務裡面有碰到一個問題,就是因為國人傳統的影響,對西藥的觀念就是覺得會傷肝傷身,不希望長期吃,但是偏偏精神疾病很多的種類是需要長期穩定吃藥才能維持症狀穩定不要發病,而且很重要的是讓他的功能不要退化,才不需要住到療養院。

現在碰到的困難是實際上醫師難以了解病人到底有沒有吃藥,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他有沒有吃藥可以監測的話,是一個還滿不錯的未來產業,因為也可以對健保有一個減少支出的效果。國外是已經有在藥物裡面有一個ID晶片,他藥吃下去就會產生一組訊號,就會被智慧型裝置接收到,我們就知道這個病人有吃藥。而為了避免他把藥給狗或其他人吃,也可以設計屬於個人的辨識在裡面,我們就可以知道說他的確有吃藥,也可以避免造成藥物浪費或是環境的汙染。

主持人:祚鴻你講的都是以後陽明交大可以做的,因為這些都是跨醫電領域的。

藍祚鴻:目前還有一些新興的醫療方式,也是跟國人的觀念跟接受度有關,因為有些人還是不想要長期吃藥,那有沒有一些非吃藥但是可以達到治療效果。剛好在精神醫療最近兩三年國內也開始導入磁刺激的治療,包括我們草屯療養院也有引入,他的原理就是在大腦比較小的範圍施予一個比較強的磁場,藉由磁電互生的原理,讓大腦的皮質細胞接受能量刺激,產生治療的效果,目前來說他沒有什麼太大的副作用,比較大頂多就是頭痛,治療方面以憂鬱症為主,國外也發展到很多其他疾病的治療,包含像強迫症、失智症都有臨床效果的。

主持人:最近台灣真的發生很多思覺失調相關的問題,精神的議題應該是大家要一起去面對跟解決的,不管是醫療體系或社會安全網,我想祚鴻你有很多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

藍祚鴻:目前在推行社區的安全網絡,還有在布建社區的精神醫療,都是在希望降低事情的發生,但是任何的網路跟醫療布建都是需要長期經費的挹注,這當然是必須做的基礎建設。其實還有一些我們在週邊就可以來做的,就是周邊可能有一些人會懷疑是不是受到精神方面的困擾,我們可以有一些跡象來判斷,比如說他的行為舉止跟平常不一樣,或是個性有明顯的改變。第二個工作能力或是學習能力有明顯的差異,比如工作能力突然變得不好,成績突然下滑,都是一個跡象。第三個是原來人際關係還不錯,突然有很多的人際方面的紛爭或困擾,這幾項都是一些跡象提醒我們可能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出現。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第一個如果交情夠好的話,可能會願意聽我們的鼓勵去就醫,第二個勞動部現在在推行職場健康,裡面有包括像臨場的護士或服務的醫生,可以就近先看,有需要再去專業醫療院所接受治療。第三個如果他都不想讓人家知道,現在有很多精神科不是在醫院裡面,而是在社區裡面,我們叫身心診所,比較可親,那也是很好的一個尋求專業幫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