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友作品
王步慶(電物59):十八尖山下的四年歲月

十一月底,錢鋒同學轉來了母校擬出版電物系成立五十周年特刊徵文電郵,希望各級系友能共襄盛舉。幾天來,昔日在博愛校區的人事與生活點滴,一幕幕浮現眼前……

那是一九六六年的夏天,拿著交大電物系錄取通知單,在父親的陪伴下,由清水小鎮乘車北上新竹,轉搭計程車到達校區。但見校門上方橫書「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好不莊嚴氣派!不料走出竹銘館,即見不遠處一小橋,並有著百姓裝束的腳踏車經過。老爸若有所悟的說:「這該是全國最小的大學吧!」報到註冊後獲悉,大學部係第三次招生,共四系一百八十學生;而第一屆兩系八十人,第二屆三系一百二十人,其中女生第一屆二位,第二屆一位,第三屆十位。本屆的十位女生,還曾鬧過陰陽顛倒的笑話。電工系報到後因放榜單上有兩位女性名,諸生引首東張西望卻只見一女靜坐一隅;原來顧小芬者乃六尺鬚眉。相反的,電物系榜單上也有兩位女性名,報到後竟坐著三位女生;原來劉家祥者,乃北一女來的大美女也。

大學四年中課業繁重,同學們除上課外,都游走於宿舍,圖書館與餐廳間。只在考試後,才結伴到新竹市區看場電影,或往城隍廟打個牙祭。授課教授們皆頗盡職。惟大家公認的最佳教授當屬陳龍英老師。陳老師教授大一與大二物理,兼擔任兩年導師。陳老師溫文儒雅,教學熱心認真,幫同學們在日後的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陳老師剛由交大研究所畢業;上課時,白襯衫領帶,黑西裝褲,英俊瀟灑,不亞於電影銀幕上的小生。任導師的兩年中,郊遊,聚餐,與同學們打成了一片。畢業三十五年與四十年同學會陳老師皆是受邀佳賓。另大四時導師彭松村老師,剛在紐約市完成博士學位,返國服務一年;其間教授電磁波課程。彭老師與陳老師一樣,教學熱心認真,常邀同學至宿舍餐會。彭師母一手好廚藝,至今仍難忘。日後曾有七位同學先後赴紐約市念書,皆獲彭老師極大協助。

大三與大四時,校友會以董浩雲講座聘請了施敏博士來校講課,並指導博士生張俊彥,施博士的課程,除了培養了台灣第一位工學博士,也成就了無數日後台灣半導體人才與工業。此外,以中山基金聘請的魏凌雲教授,則由加拿大大學來校教授一年生物電子學。魏教授曾以「零與一的哲學」一文在台灣文壇掀起大論戰;其生物電子學的研究,在今日已成顯學,魏教授可謂此道之先行者。

班上同學人才濟濟。大二時,鄭承道同學即神通廣大,在陽盛陰衰的校園中,邀請了外校女生,辦了班舞會與校園歌唱會。其後更成立學生活動中心,並擔任總幹事。大三時,錢鋒同學繼任為總幹事,並首先與清華大學合辦梅竹賽,成為日後兩校的年度大競賽。錢同學精通橋牌,是校隊代表;畢業後一直是校友隊代表,也曾遠征亞洲各地。大三寒假時,張開江同學主辦的登玉山活動,除了全校逾二十同學參加外,郭南宏老師與陳榮淦老師也報了名。一路上,淫雨霏霏,寒風凜冽,在九拐十八彎中,有位精疲力盡的女同學還賴高屆學長背負攙扶,才得以到達白雲山莊。第二天清晨摸黑登頂,更是大家手腳並用互相攙扶,才完成登頂工程。其間艱險至今難忘。

交大雖是台灣第一個以培養電子理論與工程人才的大學,惟當時在台只有少數以組裝為主的電子公司,且待遇不高;因此,畢業後部分同學進研究所,不少同學則留學美國。四十二位班上同學,出國者近七成,完成博士學位的超過四成;主要皆從事於電子相關行業,如半導體,電腦軟硬體,微波工程,天線設計與通訊工程,等等。惟有兩位「誤入岐途」,一為黃大偉同學,念完物理博士後,異想天開又考進醫學院,再摘下了醫學博士學位;其後服務於醫學院與醫院。目前於邁阿密市擁有一腫瘤醫療中心。另一位為陳家德同學,畢業後進入交大管研,從此與電子學絕緣。至今,仍靠秘書處理電子郵件。陳兄先是進入外資銀行,短期內即坐上高位;後自組公司,從事中大型燈飾研究設計與生產,業務遍及美中台三地。其他從事與電子相關事業同學,由於電子技術與產品日新月異,大多已告老退休,怡養天年了。其中張孚威同學致力于養生研究,太極拳造詣極高;過去二十餘年,多次赴大陸各地訪師學藝。在洛杉磯組有太極俱樂部,學員有數百之眾。在學術界方面,幸多同學與郭思平同學皆榮獲國際電機電子學會會士﹝Fellow﹞銜。幸同學且擔任過通訊組會士評議委員會主席,郭同學則榮獲母校2012年傑出校友獎。

同學中不幸已有兩位遠離了我們。一位是周子揚同學,一位是吳榮曜同學。周子揚博士因意外喪生,英年早逝。吳榮曜同學自組公司,頗有成就。後因病過世。兩位同學昔日的點點滴滴,仿如昨日,令人不勝唏嘘。

離校四十餘年,很高興母校博愛校園已由四公頃半,擴充到十二公頃。另有七十餘公頃的光復校園。此外,竹北與台南也設立了分校。半世紀來,交大電物學子已遍佈五湖四海,在電子領域發光發熱。回首過去的四年交大生活,應可以下四句總結之:

白髮書翁話當年,四載同窗共苦甜,學術事業皆有成,含飴弄孫日月長。

(本文轉載自電子物理系五十週年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