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科技實力集大成的太空經濟 ARRC造全台第一支類衛星載具火箭!─交大機械系特聘教授吳宗信專訪

自從2010年發射第一支混合式火箭開始,國立交通大學ARRC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主任吳宗信開始四處演講,倡議台灣要發展火箭產業,近來他更在貝殼放大募資平台進行募資,計畫在2021年7月前發射全台第一支類衛星載具火箭,未來再進一步挑戰載衛星到太空的火箭。

吳宗信認為,火箭是高科技產業的火車頭,會帶領所有產業前進,要發射火箭,每一個產業都要拿出最頂尖的技術、最頂尖人才,可以促進產業的升級。」當台灣有辦法將自製的載物火箭射向天空,可以證明台灣尖端科技的研發與系統整合的能力,也代表台灣可以有更多人有勇氣做夢。

主持人:五年多前交大教授吳宗信已經開始了在太空的探險,最近在做群眾募資,反應也非常熱烈,今天很高興邀請到吳老師來跟我們分享,來談談台灣在太空的實力,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等。

吳宗信: 我們這次主要目標是希望明年八月之前可以發射一枚兩節的火箭,發射的過程是沒有發射架,有軌跡跟姿態控制,所以我們稱他為類衛星載具火箭。如果這個專案在大家的幫忙下能慢慢成功,就會離入軌火箭再更往前靠近一步。 五年前的火箭用比較簡單的話講就是沖天炮,有滑軌,打上去是固定軌跡沒有控制的,是靠尾翼旋轉做穩定。現在是慢慢上升沒有滑軌,屁股有引擎可以擺,推力就像開車一樣可以加速也可以減速甚至關掉重開,基本上已經是自動控制的機器,技術程度差異很多,而且引擎效能也往前又跨了一大步。

主持人:剛講到吳老師是計畫在明年中做到100公里的導控火箭發射,那有沒有比較中長期的目標?

吳宗信: 現在團隊大概20個全職的工程師,再加上大約十五六個碩博士班的學生,加老師大概一個40人的團隊,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我們是想把這個底子打好,利用國家的支持,學校的資源,以及源源不斷的人才,穩定發展火箭的技術。中長程來說這群人不管是國家化或者是商業化,如果明年中能順利展示的話,應該可以拿到一定的資源,那麼兩三年內應該可以進入軌道,把兩三百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這是比較中程的一個計劃。但這前提是現在的目標做完了還有一定的資源,而且這個資源需求大概會至少比現在多一個0以上。

主持人:現在大概兩三千萬的資金,之後可能至少要兩三億。這是可以想像的,因為我們從來也沒想過要去太空產業跟人競爭只要花幾千萬,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三年在業界的經驗,您應該也看到業界有很多的產業鏈,實力也很夠來支撐我們太空產業。

吳宗信: 我到2015一直都在學校,環境比較單純,那2014的時候有火箭展示了一點能力,因為火箭真的是人類在地球上人造最複雜的系統,到底台灣的產業有辦法支撐嗎?因為他非常的廣,幾乎所有的技術類別都需要也很極端。後來我走了三年,雖然中間有一些不順利的地方,但我很確定台灣產業的技術是夠的,所以我又重新回到學校把基礎打好,利用我以前的經驗與學生一起努力再來挑戰。

主持人:其實太空產業是所有產業的基礎對不對?因為太空可以說是把各行各業都包括進來了。

吳宗信:太空其實包括機械、電機、電子還有電腦科學軟體硬體,還有化工科學這些都需要。台灣在過去二三十年是代工業沒錯,但台灣在這方面發揮得非常極致,極致到給你一個規格你就是有辦法把他弄出來,但只是不知道為什麼要開這規格?但是功力練的很好,製造能力非常強,所以現在就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利用這些能力,再加上對系統的了解的話,就可以創造出更不一樣的太空經濟。

主持人:剛講到有很多的產業可以協助我們做研發,所以我們可以減少很多的人力,外包就好。

吳宗信:對,沒錯。我以前看過一個報導,台灣的工業技術水準在全世界排名大概六到八名。以前在學校聽了沒感覺,出去繞了三年才發現台灣真的很強,火箭需要的技術幾乎大概都有了,而且面向很廣也蠻深的。台灣又地小人稠,比如在屏東有某個技術,可以坐高鐵過去一兩小時就可以跟他見面,而且人際關係也非常的緊密,很多東西都可以這樣去兜起來,台灣產業真的非常的充足。

主持人:目前全球大概12到13個國家有能力可以發射火箭,台灣在太空產業當然是比較後面的,您覺得我們可以透過怎樣的努力讓發展更快一點?

吳宗信:我們每年花在太空的投資遠遠落後,以經濟實力來講台灣是TOP 20,但是我們花的錢兩年前是七十幾名,以我們的工業能力跟GDP來說是遠遠不足的,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台灣的工業水準是真的很不錯,在太空經濟來臨的時候,我們不應該袖手旁觀,萬事起頭難,但不應該因此而不做。

主持人:美國50年前就發射火箭上太空了,雖然台灣在太空產業的投資是遠遠的不足,但還是有一群人是懷著夢想想要追逐一些台灣做不到的事情,太空產業其實只要能做到一點程度,對台灣就會很有幫助。

吳宗信:對,很多人都說你做火箭幹什麼?太空經濟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維持,是每天每個禮拜都有事做,而不是做個兩三年就沒事做。像美國已經同意SpaceX在未來發射一萬兩千顆在幾百公里到一萬一千公里的高度,是要造成全球的通訊網。其實這些政府已經注意到了,台灣有個B5G通訊計畫,台灣在2024會發射第一顆,裡面會有很多相關的通訊產品在上面做測試,之後大概會有七顆,在上面形成星群。

主持人:太空產業其實是5G之後6G很重要的基礎,那如果有年輕朋友想要參與太空產業,老師跟我們分享一下,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參與?

吳宗信:其實我們團隊很特殊,台清交成學生都有,都是很跨領域也很優秀的學生。目前在募資的速度大概是五年前的十倍速度快,所以我們團隊正在檢討是不是提出更多的項目,我們的目標是入軌,所以有想再開一個入軌段的展示,這樣會離入軌更接近,但是這樣也會需要把募資的金額再往上提升,也希望各位能多支持。目前募資過程也有很多人寫信給我們,希望加入我們團隊,所以我們也很慎重在考慮這件事情。

完整節目請點連結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