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友專訪
光電老將轉戰智慧醫材新領域 晉弘用五官鏡搶下美國八成市占率──晉弘科技創辦人鄭竹明專訪

握把大小的手持設備結合感測元件,換上不同鏡頭,就能完成皮膚、耳朵、口腔等基本檢查,這一機多鏡的五官鏡組,讓晉弘取得了美國八成市占率,並在全球遠距醫療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開發醫療器材,最重要的是要解決臨床醫學的問題。」晉弘創辦人鄭竹明的創業初衷,其實源自一位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醫師在工作上的不便利。

鄭竹明說,眼科醫師必須到榮民之家或眷村替老先生、老太太們做檢查,笨重的精密設備不但不好搬運,點散瞳劑會讓眼睛變得畏光,對老人家來說也不方便,於是思考「是不是可以把桌上型攝影機變成手持式,而且不必點散瞳?」

取證困難 轉個彎先做一類醫材

晉弘團隊成員平均擁有十年到十五年的光電產業經驗,專長就是把光學鏡頭微小化。鄭竹明指出,當時幾乎沒有人在做眼底攝影機,而隨著糖尿病人口增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成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能將檢查設備做成手持式,就能普及到一般社區診所,未來充滿了市場機會。

然而,第一個問題來了。醫療器材跟一般消費性商品不同,不管是對產品或工廠都有嚴格規範,而且各國不盡相同。眼底攝影機屬於二類醫療器材,工廠必須取得GMP認證,又難上加難。「在創業過程中,我們沒有富爸爸,也沒有集團支持,最多就是親朋好友情義相挺來投資,」鄭竹明說,「生產第一桶金變得非常重要。」

既然還不能做第二類醫療器材,晉弘團隊乾脆轉個彎,參考單眼相機更換鏡頭的概念,將眼底攝影機的鏡頭換掉,換上不同鏡頭,就對應到耳朵、皮膚、扁桃腺等不同檢查項目,先做第一類醫療產品,設法籌到第一桶金。

工程師進行商品開發、模具廠開模,速度很快,但最重要的還是,鄭竹明受訪時一再強調的,「我們解決了什麼臨床問題?醫生需要這樣的產品嗎?」經過市場需求調查,晉弘在半年時間內開發完成,也很快取得第一類醫療器材的認證並開始銷售。「一開發出來,我馬上去美國舊金山參加耳鼻喉科展,非常幸運遇到了我們現在的美國經銷商捷德(JEDMED)。」鄭竹明說,當時美國遠距醫療正在成長,捷德除了耳鼻喉科,也專注在開發遠距醫療市場。晉弘因緣際會改做耳鏡、皮膚鏡,也因此順勢進入遠距醫療市場。

重視管理 有效利用資金創造正營收

晉弘靠著數位五官鏡取到第一桶金,有了比較充分的資金能夠維持營運;隔年, 眼底攝影機就拿到認證,公司在第三年開始就損益兩平。鄭竹明認為,在創業過程中,人才最重要,有好的人才,團隊才能建立起來;其次是資金,創業第一年不拿薪水還過得去,但第二年就有點困難。「先拿到第一桶金,會讓人比較安心,而第三年要損益兩平,公司必須要有產品能創造更大的營收才行。」晉弘在創立之初就設定產品毛利必須維持在五成以上,團隊的規模沒有那麼大,加上重視經營管理,因此能有效利用公司營運資金,創造正營收。

鄭竹明認為,晉弘有三大競爭力, 第一是技術開發、專利布局;第二是醫療法規;第三是品牌行銷。由於先前眼底鏡的經驗,晉弘內部設有團隊專門處理醫療法規等所有文件。品牌行銷初期,靠著多參展增加市場曝光度, 晉弘在產品取得美國醫療器材五一○(k)許可證之後, 也開始接獲ODM訂單,目前自有品牌及代工占營收各半。

布局未來 推有形+無形耗材

晉弘是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投資的第一個項目,也是第一個掛牌上市的公司。鄭竹明表示,除了取得更充分的資金開發第二代產品,晉弘也因為交大校友會介紹, 獲得不少生意上的機會。

醫療器材毛利雖高,但買一次生意就結束了。除了開發中的第三代數位五官鏡、眼底鏡,晉弘也布局無形及有形的耗材市場,包括輔助糖尿病醫師做視網膜檢查的AI軟體,以及針對微創診療門診手術的拋棄式內視鏡,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做打算。美國已經將AI醫療納入健保給付,台灣雖然還處於推廣中,但去年發出了兩張許可證,晉弘取得其中之一,一旦法規放寬,健保給付很快也會跟上,勢必為晉弘帶來更高的營收成長。

上市前的十二年,晉弘專注醫學影像器材的產品研發;上市之後,鄭竹明認為,未來投資必須要有不同的格局與思維,「一樣是光電和影像,但不要局限於某些產業或某些品項。」或許是醫療器材,或許是找新的技術團隊開發新產品,鄭竹明為晉弘描繪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