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友專訪
生物工程視角看智慧農業 碳權、ESG列陣在前!──陽明交大生科系教授、農譯科技創辦人陳文亮專訪

AI人工智慧技術蓬勃發展,凡與之結合的事物彷彿換上新的翅膀,準備展翅高飛,迎向下一個里程碑。智慧農業推行以來,運用雲端監測田園溫濕度、遠距離管控溫室等設備等發明如雨後春筍,但對以生科系教授身分投入產業近6年的陳文亮來說「智慧農業哪有插一根感測器就完事這麼簡單!」

陳文亮拋出兩個大哉問:「到底是誰要買?又為何要買?」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農人沒有這些新穎設備依然能作物豐收,導入AI之後又能幫上什麼忙?陳文亮教授是雲林農家子弟,他感性提及人口老化讓蘊含在長者經驗裡的知識難以傳承,智慧農業的出現像盞燈,給農業千古以來「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道理數據化、脈絡化,真真正正地譜寫出「農業經驗談」。

因此,「普及化」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陳文亮教授拋出「Nice to have、Must to have」兩個階段性任務。首先要讓農人感覺有科技加入是不錯事情,再習慣這樣的工作模式,智慧農業相關產業才算應用落地,能夠穩定運作。

從遠端監控農園的各項數據,透過物聯網的串接與運算,能夠有效率的掌握作物生長,但這只是陳文亮老師藍圖的最基礎一步。(圖/農譯科技)

由陳文亮老師與學生一手創辦的農譯科技,以平台技術起家,結合後台物聯網運算,精準的協助農作物生長,物理性解決病蟲害問題等等。他笑說將這些東西分享給務農的爸爸,結果唯一讓爸爸眼睛一亮的是平台上操控灌溉水閥的開關,在家遙控注水,除去了農人摸黑出門,短暫下田只為了打開水龍頭的麻煩和隱藏危險。雖然陳文亮教授的一番努力似乎遭到家人吐槽,但他依然看好對物聯網之於智慧農業的未來發展性。

陳文亮老師與林一平教授合作,將IoTtalk物聯網彈性串接的優勢應用於農業。這項技術獨特之處在於運用每個目標屬性的標籤化,想導出怎樣的結果只要「連連看」進行對接,就能輕鬆運算、並且呈現在眼前。陳文亮老師笑問:「DNA變異跟賽車兩個毫無關係的事情,但這個平台就做得到讓他們兩個產生聯繫。」聽起來超不可思議,原來是透過「IoTtalk」事先將DNA的變異速度快慢標示出來,每個好好的串接到對應的賽車進行運算,每台奔馳的速度則代表著DNA變異的速度快慢。意即實驗者肉眼就知道實驗體反應樣態如何。

這套物聯網算法背後象徵著應用場域的無限寬廣再也不是夢,這給了農譯極高的信心和靈感。陳文亮老師利用他專業的生科之眼,將物聯網應用於病蟲害的防治方面,替農人建立起一套栽種的「科技版流程」,能最有效率的種出高品質、又不使用化肥、農藥的有機農產。

文亮老師以薑黃作為農譯科技的「出道作」,標示出根莖類共同的害蟲「蛾」的生長環境進行盤點、精準控管溫度、溼度、土壤的參數來達成有機健康的目標,而從共通的病蟲的生長週期著手,更能延伸至類似的植物栽種方面,不需要為每一種蔬果重新量身打造一套培養計畫。目前已經延伸到蘋果、葉菜類等經濟作物,當生物工程遇上智慧科技,能發展的機會可說是無窮。

陳文亮老師選擇高附加價值的薑黃作為起點,不僅做智慧農業的應用示範,所研製的栽植計畫亦能適用於同樣的根莖類作物之上。(圖/農譯科技)

陳文亮老師眼光不僅於此,他笑談著還能夠在ESG上大放異彩。透過計算植物的碳排放,能對企業展開碳足跡追蹤以及碳權買賣或轉移。這些未來布局遠遠打破坊間談起時智慧農業的刻板印象。這或許跟農譯科技對自己的定位有關,社會資源取之於自然,自然以農為本,路就可以被走得這麼寬。

科技與人的力量結合除了輔助加分之外,陳文亮老師從學界跳進產業界,看到一部分互相「角力」的影子。AI循既定的程序執行步驟,而參與其中的農人並不一定會對此照單全收,或是AI的判斷與其經驗有所不同,每個農民的反應因人而異:選擇相信過去經驗,還是電腦提供的資訊。

「最難的還是人。」陳文亮老師表示。智慧農業推行下尚未做到完全自動化的部分,就需要仰賴人的參與。例如當桶罐裡用罄培養液的時候,還是要靠人力去補充,人為操控也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沒有依照AI算出的步驟走,導致收成結果跟預期有所落差。而且,當智慧農業廠商配合一陣子之後,也會有部分農人想自己摸索箇中栽種之道,進而結束契作。針對這些關卡,農譯科技的解方便是提出模組化的配套,讓客戶自由選擇自己要的部分,不必一次購買AI大全套。

談起一路以來「創業維艱」的辛酸血淚,陳文亮教授有滿籮筐的故事想說。他自嘲教授身分在產業界有時是種形象方面的包袱,創業報告被摔到面前挖苦「這是垃圾!」對文亮老師而言無疑等同於震撼教育,可是老師下定決心趁年輕闖一遭,他捲起袖子親力親為,改善許多方法以及跟農民面對面的搏感情。

陳文亮老師與農譯的團隊夥伴到處推廣智慧農業的應用,從學界走入產業更踏進農田,生科背景讓他們用獨到的眼光拓寬未來的應用場域。(圖/農譯科技)

老師的一番努力與赤誠,拉近了原本以為「又來一個天龍人」的農民阿伯們的心理距離,每回南下探訪的文亮老師總能收到他們的愛心果菜,大包小包的人情味提在手上,文亮老師回想起來之所以堅持至今,原因莫過於此。

網路上流傳「就讀生科,一生ㄎㄎ」的詞句(ㄎㄎ為網路用語,意指一種冷眼旁觀或帶有不屑的冷笑),陳文亮作為生科系本科出身教授,反問著,以農譯所代表的生物工程物聯網為例子,光是智慧農業領域就有無限出路,「怎麼會ㄎㄎ呢?」文亮老師持握著布局地圖在逐步實現,期待智慧科技、物聯網應用更加成熟完善,方能真正從Nice to have,走到人們認為這酷玩意兒必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