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友專訪
升級的通識教育?博雅書苑革新學校架構的新風貌──博雅書苑長楊谷洋、陳一平、郭文華專訪

陽明交大110年2月正式合校,林奇宏校長所提出的「一樹百穫」的計畫,不難看出校務發展的藍圖之一是「專業但不偏廢」。以其中博雅書苑的成立為例,「沒有人會質疑陽明交大的學生在醫療或科技領域的專業實力,但這個時代,外界會期待有沒有更多不一樣的特質!」博雅書苑的書苑長楊谷洋如此說道。

有別於傳統的專業教育為主,通識為輔之觀念,陽明交大的博雅教育強調做中學的生活實踐,特別加入「研習教育」和「社群教育」兩面向,鼓勵學生組織自發性學習,參與多元跨域社群經營,以興趣為導向規劃活動,鍛鍊團隊合作,創造自我學習環境。

這些特別被Highlight起來的軟實力培育,對於一所暨具備歷史感又嶄新的學校而言,在兩邊的專業之上催生出共融感,舉凡知識的跨域、師生的交流等,是必須且重要的一環。博雅書苑的三位書苑長,楊谷洋、陳一平、郭文華吐露心聲「理想很好,落實總是沒這麼簡單」,但趁著兩大校區文化不同,不斷產生的磨合,能讓新的氣象、更多過去不曾有太多著墨的人文精神此時注入進來,或許此時正是好時機!

那麼「博雅教育」跟原先制度下的通識教育有怎樣的不同?書苑長楊谷洋舉了自助餐為例子,生動還原教育的現場場景。過往交大校區通識課程還包含多種的外語課,分工的單位各司其職彷彿各自獨立的餐廳,而博雅書苑則是一個集中的美食自助吧,便於讓聞香而來的顧客挑選,也便於管理品質。

博雅書苑交流基地有時會安排在「全台最美宿舍」12舍聯誼廳進行,此為期末博雅書苑的學舍成員共同合影。(圖/博雅書苑)

而整合過程中行政方面的種種難題自然浮上檯面。兩大校區制度、組織架構有著不小的差距,陽明校區的語言課原先隸屬於他們的通識課程範圍,所以當陽明校區的「通識」目前融入博雅書苑體系,專心做好核心素養課程規劃的同時,語言課程則會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

甚至面對嶄新的修課制度上路,受到學生代表們認為師長推行此辦法過於匆促,極力發聲抗議,還因此上了媒體版面,要校方「踹共」。博雅書苑長們堅持一步一腳印,保障學生的修課和上課品質,讓原本對適用舊制畢業的同學,接納了新制。看學生們從不解到接受,為博雅書苑打了更強的一劑強心針。

雖然目前的改革猶如一邊住在房子裡面,一邊正忙著把房屋都更,還得確保一切在現有狀況能夠正常運作,好比如學生能夠從開設的課程裡面修得足夠的學分。變動該是要和緩的一步步進行,逐漸地去擴張新的東西,把一些不合時宜的舊的東西汰換下來。

三位書苑長異口同聲的表示「博雅書苑沒有辦法一開張以後,所有的氣象就全部煥然一新。」但博雅教育絕對不是個新鮮事,理想上的一個這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無論是主修什麼樣的專業,他應該在一個現代世界當中應該具有的基本能力跟態度,是每個做教育的人充分的願景。

唯獨世界變得太快,科技大爆發、國際情勢瞬息萬變,光是疫情所帶來的衝擊,應運而生的遠距教學直接挑戰師生們面對新授課方式的變通之法,都是在考驗每個人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而且,當今的學生越來越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學」早已不再是單方面的知識授予,是更高程度的彈性和參與。「你看,這樣想的話,其實無處不博雅!」書苑長們笑著說。

因此「博雅教育在陽明交大」的任務,幾乎等同於各組織單位文化匯流中心,透過組織的重整和跨部門協作,不僅是開課單位,更是以此為核心,企圖塑造出屬於新一代的活力氛圍的推進器。

首屆陽明交大學生進入校園以來,跨校區之間的一體感讓眾人傷透腦筋。博雅書苑用它的獨到的定位優勢替台北與新竹的物理距離縮短,創造了過往所缺乏的臨場感。

陽光明媚的春天,幾百個學生齊聚陽明校區,一起爬陽明山。即便陽明校區根本不在「陽明山」,徒步上下山全程12小時,每個師生汗流浹背,互為彼此加油打氣;在天高氣爽的秋日時節,博雅書苑共邀學員到新竹17公里海岸線,來一趟乘風單車之旅,實際走進生活圈,自己才不會是每個地方的過客。身邊的旅伴皆是朋友,沒有人在乎誰從哪個校區來。累過、笑過的共同記憶可以把人與人凝聚。

騎著單車勇闖新竹17公里海岸線,讓不同校區的學生們透過旅行的方式認識在地,也打破原本物理距離所造成的隔閡。(圖/博雅書院提供)

陽明交大共計有9個校區,一位學生告訴楊谷洋書苑長,他要走遍所有陽明交大的校區!一番話啟發了在座所有的師長們,如果鼓勵學生們以類似「景點蒐集」的方式,深度認識學校不同校區正在進行什麼樣的計畫和擁有哪些特色,不僅打破空間隔閡,透過親眼見到各地為校務發展而努力的人,更能增加對學校的認同。

除了在學生和校務的大小事要操勞,博雅書苑還肩負高中108課綱多元選才的要務。身為大學教授,行事曆上經常見到跟高中師長們開會的排定計畫,挑出陽明交大希望擁有的特質的那些未來新生,也為他們即將在學校修業的學習歷程建檔,分析然後提供適當的導引,類同於招生和職涯發展組的業務部分到博雅書苑來橋接,全方位無死角的「以學生為本」。

人的專業可以鑽研跟深造,好的品格同樣要用好好生活去累積,沒有標準答案的東西最難。博雅教育的種子已然被撒下,「在做事的人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必須要有耐心。」做教育的耕耘者,期待發芽結果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