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心靈充電站
這人生,你要主動追求,還是被動因應?──吳立妍心理師

八月份的大學校園,因為放暑假的關係,顯得有些空蕩,步調也緩慢許多。我們師長剛目送一批畢業學生離開,馬上又要迎接一批新生進來。處在這種新舊交替的時節,讓我開始思考起學生們來讀大學或研究所的動機究竟是什麼,他們離開學校的時候得到他們想要的了嗎?

正巧,最近我簽了一張學生的退學申請單,這位學生讀了六年大學,現在決定要放棄,我關心他想要退學的原因,一般學生都是申請休學,為自己留個退路。他簡潔回應我:「我讀大學只是為了逃避人生」。原來他對於本科系所學並不感興趣,沒什麼在上課讀書,大部分時間他都花在做他喜歡的事情。「那怎麼撐到現在才決定退學?」我忍不住問他,他爽朗地說:「待在學校很舒服」。原來,讀大學是他的舒適圈,讓他不用去面對自我與人生。

我想起在大學從事諮商輔導工作這十年來,碰過無數學生找我談他們學習與生涯上的問題,常聽到的問題如下:

「我對目前所學專業沒興趣,又沒成就感,讀得很痛苦,常常吃不下睡不好,一個人時還會莫名哭泣,我該如何是好?」

「我不喜歡讀書,未來也不想做本科系的工作。我其實沒有什麼想要做的事情,每天生活都沒有目標、沒有動力,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我快畢業了,但是我後悔來讀這個研究所,看到讀理工系所的同學畢業後都可以進竹科工作、領高薪、有好頭銜,科技業環境又改善不少,我很羨慕。」

這時我都會好奇問他們:「那你當初怎麼會想選擇讀這個系所?」我常會得到的回應是:「為了找個好工作」、「為了光鮮亮麗的生活」、「讓鄉親父老有面子」,以上這些是積極的回應,有些則是消極的回應:「我很會讀書考試,剛好考到這裡」、「父母建議我來讀」、「逃避出社會工作」、「大家都來讀,怕落後別人」。仔細去想這些回應,會發現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同學們當初做選擇,都是為了順服別人、外在現實的要求,是在「被動因應」的狀態下做出決定,我們聽不到的是,他們發自內心、想要「主動追求」的選擇是什麼。

因此,每當聽到上面那些回應,我會引導他們思考:「既然對目前專業沒興趣(有些又不擅長),你有沒有想過轉換到自己真的想要又適合的領域呢?」學生會告訴我:「我從小到大都被父母師長安排讀書考試,未來當工程師/醫師/律師……,我沒想過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小被讀書考試淹沒的他們,沒有時間心思去探索自我和體驗生活,當他們還不太認識自己是誰,這個世界又是什麼模樣的時候,就要選擇一個未來要投身的專業科系。

通常我會追問下去:「那你有沒有曾經對什麼事物感到很有趣、很好奇,很想要嘗試看看的感覺?」許多學生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都會眼神上飄,放空個半天,說不出半個經驗。終於有一次,有位學生小柔告訴我她讀國中的時候,開始喜歡寫作。有天她待在自己的房間寫小說,她的爸爸不敲門就直接走進去,問她在幹嘛,她發現藏不住了只好誠實相告,結果爸爸問也不問就拿起她寫的小說來看,看之後只冷冷說了一句:「讀書不讀書,寫什麼鬼小說,能當飯吃嗎?」,留下她獨自一人收拾難堪的心情。她跟我說:「從此以後,我再也不在家人面前寫東西,我寫的東西也再不拿給家人看。」我聽到她的故事時,心中覺得很悲傷,我見證了一個正在默默醞釀、自然發展的喜好,就這麼被突然闖進來的大人給硬生生打斷了;一個懷有熱情、主動追求喜好的小孩,就這麼被父母的冷言冷語給澆熄了。

我在想,在台灣有多少人,曾經也有過像小柔那樣真摯熱切的想要,那種自發性想要追求一件事情的渴望,卻在成長過程中,遭遇身邊人時不時的質疑,告訴我們跟從內心的渴望會遇到很多問題,有很多危險;或者像小柔的爸爸,有意無意潑一盆冷水:「做這個有什麼用?」、「讀這個科系會餓死!」這些太快闖入我們內心的外在侵擾,讓我們對想要追求的產生懷疑與恐懼,我們變得越來越不敢想、不敢感受內心活生生的感覺。我們索性把自己的心封鎖起來,只按照別人或環境的期待生活,以為這是活著最安全的方式,卻不知道要付出的是失去自我創造力與生命力泉源的代價。

還好,生命力強韌的小柔告訴我,她後來沒有放棄寫小說的喜好,只是會在家人看不到的地方書寫。也在她離開家來新竹讀大學後,開始去嘗試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像是參與偏鄉課輔,以及修了一堂不是必修但她很想學習的課程,花很多時間去閱讀老師開的課外書單。她告訴我當她選擇去做很想要做的事情,內心會感受到強烈的動力和鬥志,那是她人生中少數的時刻。她說那些時刻她很快樂,那種快樂讓她不像平常一樣,總要秤斤論兩做一件事可以得到的好處,並且非常在意成敗,我聽了覺得很感動。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打從心底感覺到想要什麼,又順著這樣的想要主動去做有了一個完整體驗,這種完整的體驗會讓我們覺得好滿足;而這樣的心滿意足又會讓人更有動力持續投入下去。主動追求雖然也會遇到現實的挑戰困難,會挫折會失敗,但因為我們心中有明確的動機和目標,不把能量放在外在評價,恐懼失敗,反而有能量去面對問題,思考如何因應調整,甚至能化阻力為助力,讓事情有機會往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

主動追求或者被動因應,兩種不同的心理運作模式,將會帶領人前往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方向。聰明又自主的你,想要如何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