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童恒新專欄
童恒新:遠距數位化新常態席捲全球 對高教體系是助攻還是打擊?

不論各領域,企業都已能感受遠距數位帶來的便利性,即便是疫情初期出於無奈而倉促上路的線上授課,終究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轉捩點。初期大家的疑問是:師生能適應線上嗎?但到了後疫時代,大家的疑問已轉變成:傳統實體工作與學習模式還能回的去嗎?

醫護界熟知,十八世紀外科手術屬於傳統開腹式手術,之後進入革新的微創手術,現今更跨入了機器人手術模式。科技融合醫療照護,降低併發症與縮短恢復期,病人品質的提升超越了過去傳統的術式。科技融入教學增加學習便利性是必然,數位化的學習模式是否會對傳統授課模式帶來破壞性的顛覆效果?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才是關鍵的樞紐。

教學品質的提升與挑戰

不論是課室教學或是遠距數位教學,教學的品質還是取決於如何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教」與「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活動,這種零接觸的教學方法對許多老師來說是陌生的,對學生們來說也是。

如同達文西機器人和AI輔助治療的方法,教師們要能快速的掌握與熟悉數位科技的模式,才能減少學習合併症、提升學習成效。

當課室教學的實體框架被拿掉後,教師們會擔心學生接收不到重要訊息;因此,遠距數位教學的本質,要更聚焦在學生身上。

在無疆界的數位世界,教師們要成為舵手,一開始就要幫助學生「定焦」,知道課程的最終目標;過程中則需制定規則,如:打開鏡頭、用真實名字互動,並運用數位科技世界的工具,如:Kahoot、Padlet等,幫助老師學生都有參與課程的媒介、彼此互相了解,可以在無邊際的數位世界中,建立彼此的連結。

數位科技教學不是衝擊舊有教學模式的洪水猛獸,而是透過老師專業知識和對數位科技的掌握,讓遠距教學、課室教學與實作學習成為堅固鐵三角,引領學生找出面對知識洪流的前進方法。因此教師需要開始增進自己的「科技識能」,培養收集、消化、和瞭解如何「應用」數位科技的能力,促進改善教學品質,當老師們能夠掌握數位工具,就能體驗到帶領學生乘風破浪的樂趣。

學習成效的評估與實踐

廣義的學習成效,意指進入職場的表現、甚至是對整體生命歷程的展現,包含學業、就業、事業與志業。狹義的學習成效可能僅指一堂授課單元、一學期的某個課程、甚至從入學至畢業的階層式成果。因此,要評估可以逐步從一個單點串連成線、交織成面的完整人生拼圖步驟,每個學習環節都是重要的,亦可以相輔相成讓成效極大化,故需要細緻化的單點教學目標,以連結學生畢業時欲成就的能力。

以已身在大學期間的經驗為例,當時單點課程的基礎醫學串聯護理專業,實習時得以理解病人治療與照護背後的原因及學理依據,同時除了專業課程,也同步學習人文涵養,過程令人印象深刻,理念至今仍然受用。

數位遠距與實體課程其邏輯是一致的,差別僅在於所呈現的教學方式、時數與策略的不同;因此單點學習成效評估方式,因應呈現方式會有所調整。例如:因少了臨場感與互動感,繳交可評值的作業量可能倍增;無法評估學生的參與度與吸收度,故非同步的遠距課程佔比在學習歷程的百分比高。同步線上時間不宜過長,搭配可自學的非同步線上課程,都已成必然趨勢。

是助攻還是打擊?

數位化對高教是助攻還是打擊?若期望是助攻有幾個要素。首先,要能接受遠距無法達成跟實體課程一樣的效果,以及目前科技環境下的遠距實作課程成效仍有其限制。

再者,授課者願意花時間學習線上授課,提高個人的科技識能,願意嘗試新的教學策略達到互動感,有能力改變已熟悉的線下實體授課習慣,學生們也願意以認真的態度尊重線上零接觸的老師,校方的態度與資源投入,亦可加速落實完善虛擬校園功能。

若以前瞻角度依據人口結構變化與產業需求脈動進行分析,數位虛擬化校園如何無縫接軌人機協作世界,數位遠距教學與線上線下整合能力,將是師生基本必備的日常。

面對新常態的數位化趨勢,後疫情時代儼然已成為一股不可逆的激流浪潮,高教體系若可趁勢而起,將可展臂迎接數位化遠距學習之劃時代革命。

共同作者

童恒新  特聘教授﹧護理學系 系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學系
胡慧蘭  副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學系
劉佩青  助理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