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友作品
洪瑞浩(控制61):世紀瘟疫的悸動與省思

世紀瘟疫倏忽起,席捲全球無倖免變種病毒連環爆普篩疫苗勤防範連番

風雨我從容期盼徹骨撲鼻香相濡以沫愛相繫同島一命俟天明

2020年初開始的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造成全球各地一波波可怕的災情。不論是落後國家,開發中國家,一直到已開發先進經濟體無一倖免。不過一年多時間,全球已經有超過2億4千萬人染疫,死亡人數將近500萬。曾被譽為全球防疫典範的台灣,自2021年5月中爆發新疫情後,至十月二十七日止,確診染疫人數攀升至1萬6千多人,死亡人數逼近850人。

因為嚴峻疫情而實施的警戒等防疫措施,不僅造成民眾生活的不便和情緒的鬱悶,更直接影響衆多企業的經營和弱勢族群的生存。首當其衝的旅遊、餐飲、娛樂、運輸和旅館等行業哀鴻遍野;一般企業必須努力調整人力,安排分流或遠距上班;學校老師為了讓學生停課不停學,被迫全面採用遠距教學;許多社會青壯人士既擔心工作不保,又擔心上班染疫,想方設法爭取打疫苗的機會,許多人還要費心安排停課在家兒女的生活起居;政府機構為了這一場史無前例的世紀疫情,除了全力防疫,還要用盡心思紓困以提振經濟,而且因為醫療資源不足和疫苗的短缺,更要面對在野黨的責難和民眾的怨聲載道。

這一場世紀大疫情,台灣民間的真實受害狀況究竟有多嚴重?疫情是否有害無益?企業如何克服危機並掌握疫後的轉機?政府的防疫措施有什麼改善的餘地?有段時間許多人琅琅上口的「同島一命」,在目前紛擾不安的混沌環境下,該如何努力實踐呢?以下根據所見所聞,以及蒐集不同來源的次級資料,予以分析說明,希望能忠實的反應現況,幫助讀者、企業與政府中場回顧這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瘟疫,一起記取教訓,持續學習成長。

亮麗成長數據下的隱憂

世界各國的2020年經濟成長率,受嚴重疫情影響多為負值(美國-3.5%、新加坡-5.8%、韓國-1%、香港-6.1%、中國2.3%),台灣的2.98%正成長幾乎傲視全球。雖然今年5月台灣爆發新一波疫情,導致進入三級警戒,禁止群聚、娛樂與大型活動,學校、補習班、幼兒園停課,餐廳只能外帶,導致受害行業災情慘重,許多民眾生計受影響;然而這段期間的國內經濟數據仍然亮麗。

依主計處6月的估計,2021年全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預估達5.46%,GDP可望高達32219美元,製造業生產指數連續16個月成長,6月出口金額達美金366億,年成長率35%,第二季出口成長37.4%;而代表經濟櫥窗的股市更屢創新高,於7月15日衝過18000點。上述亮麗的統計數據下,仔細觀察卻可以發現包括觀光旅遊、餐飲、補教、娛樂、零售等內需服務產業嚴重受創。

勞動部的統計顯示,5月就業人數減少12萬人,全台至6月底將近57 萬人失業,6月失業率攀高至4.8%(比5月的4.11%更糟),放無薪假企業家數3679,無薪假人數逾4.4萬;6月餐飲業營業額年減39.9%,零售業營業額年減13.3%(但託宅經濟之福,筆電與視訊設備暢銷,第二季的網路銷售額年增33.7%);而包括老牌米其林名店在內的餐廳與夜市,估計自實施3級警戒後已有超過四分之一歇業;單單新北市估計因疫情的經濟損失就高達503億台幣。全台出現外熱內冷的不均衡現象,資訊電子產業一枝獨秀,嚴重的貧富不均、產業失衡與經濟不平等現象更加惡化。

除了對經濟面的直接影響,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教授丹尼爾·薩斯金(Daniel Susskind)指出,由於疫情加快了數位轉型的發展,未來還可能造成幾項隱憂,包括:如何消除因應疫情生活能力差異所造成的更大不平等(例如低學歷勞工無法遠距工作,失業後和高收入員工的所得差距將益發擴大)?如何防止因疫情而大發利巿的大企業(如蘋果、Google、FB、Amazon等),進 一步擴大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在政府監管不足的狀況下,形成壟斷與社群操控,忽略了數據隱私、網路安全、保護環境和關懷弱勢等社會責任?

另外,報載鋌而走險的詐欺犯罪行為也逐漸增加,例如根據報導,疫情期間因為更多人宅在家上網,透過網路的假投資和購物詐騙遽增,光在台北市上半年就有1882件;縣市社會局或家暴防治中心的資料顯示,在居家防疫期間,許多人情緒不穩定,形成憂鬱症或出現家暴事件的頻率顯著增加;另有些人突然發現工作或人際關係不再是生活重心,長期的失意和恐懼影響身心健康,甚至失去積極正向的人生目標。

疫情的正面影響與轉機

嚴峻疫情讓許多人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但其實也有正面的影響。以個人來說,因為實體活動改為網路,不得不跟上數位轉型的趨勢,參加線上直播,努力熟悉Zoom或Line會議室等數位工具,享受更多優質的線上課程,如藝術欣賞、勵志演講、宗教的勸勉等。

經由這些參與,不僅讓慌亂的心情沉澱,得以細嚼慢嚥的品嘗文藝的滋味,也可以提升個人的科學素養,更充實了內在美。其次,「天不言而四時生,地不語而百物生」,因為疫情的洗滌,人類活動步調的放慢,許多人驚喜發現萬物似乎逐漸回歸自然,譬如報載許多如水鹿、黑長尾雉與野山羊等動物,已經開始出現於國家公園的林道與公路;威尼斯運河清澈見底、魚兒和天鵝優美現蹤,人文主義也再度受到重視。再來就是疫情促使政府機構和企業加快數位轉型,在經營觀念、數位技術、組織架構、營運流程與資訊系統上,迅速作出調整變革。專家預測,未來經營環境中的系統性變化與競爭將愈來愈大,傳統與數位的產業分界也將益趨模糊,跨界整合與企業購併勢必成為常態。

許多國內外的學者專家一致同意,Covid-19疫情確實帶給人類莫大的危機,但危機也帶出轉機 ,轉機卻只留給能撐過危機,並且已經準備妥當,能掌握機會的有心人,值得大家深思。

對政府防疫的討論與建言

自2020年1月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後,嚴峻疫情期間每天下午2時的記者會成了許多國人最關心的電視節目。2021年5月之前,當舉世因疫情焦頭爛額之際,台灣卻相對安全穩定,除了短暫的口罩酒精恐慌引發不滿,多數國人對政府的防疫成績心存感激,台灣的防疫成效也獲得全世界的肯定。然而自2021年5月中爆發新疫情後,政府對邊境的防疫疏失、長時間拒絕普篩、醫療資源與抗疫器材準備不足、以及國際疫苗採購進度的不透明與嚴重落後,再次引爆了沸騰的民怨。

依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於7月12日發布的民調,執政的民進黨認同度於3個月內減少了15%;專家分析,想打卻打不到疫苗的年輕族群之心理恐慌,民眾對所謂「特權疫苗」的疑慮,因長期實施警戒而造成人民生活不便與企業營運的重擊、以及生存困難的弱勢族群之呼求,都是形成對政府積怨的主要原因。

如何消除民眾對疫情的不安,提升對政府施政的滿意度呢?首先建議政府要學習傾聽。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曾説:「傾聽需要無私的奉獻」。想要解決民怨,政府掌權者的謙卑傾聽是最基本的必要行動。只有透過傾聽與了解才能認知民眾的困難與需要、消除疑慮並提振大眾的信心。其次,政府要更努力持續用心防疫、視疫情狀況鬆綁對民生與經濟活動的限制;開啟與所有可行的採購管道,加速取得充足可靠的疫苗來提高疫苗覆蓋率,保障國民免於恐懼;以及更積極的進行全面紓困,及時拯救陷入絕境的人民和受災企業,避免經濟情勢進一步惡化。

國外專家曾建議,除了疫情中藉由直接支付受停工影響從業員的基本薪資來保障工作權(不是紓困補貼業者)、政府需要把握機會,加緊建立更完整的社會福利安全網,強化監管機制來確保公平競爭,對大企業和有錢人多課稅來濟弱扶貧、避免貧富差距惡化,還要加緊嚴格立法以維持社會所得分配的公平正義、避免因疫情而造成更嚴重的經濟的不平等,頗值得政府參考。

結論

疫情期間國內很流行源自1976年馬祖梁鳳彩將軍所提出的「同島一命」口號,呼籲國人團結抗疫,意義光明良善。個人、企業與政府如何各盡其力、團結一致,同島一命來勝過疫情呢?且聽聽專家的獻策:

愛心、包容與分享:全民同島一命的前提是國民具有無私的愛心,不只自掃門前雪,還要關心他人瓦上霜;全民同氣連枝,秉持愛心來彼此關懷合作。因疫情受益而更加茁壯的企業(例如科技業、防疫用品製造行業)不可自滿,應該更加重視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在疫情中盡力回饋社會。

長期抗疫的認知與決心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生化學者Andrew Dobson提醒,未來疫後人類和新冠病毒共存將是新常態,人類只能學習適應(例如公共場合戴口罩、量體溫、出國旅遊需要疫苗護照等),日常生活中持續自求多福(例如藉免疫食物、運動與充足睡眠來增強免疫力、減少群聚和保持安全距離),以及需要定期篩檢、施打疫苗,努力趨吉避凶來減低風險。

學習與教育:個人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和目標,重視家庭價值,關心朋友需要,用心體驗人生,活在當下;並且要清楚認知數位轉型的趨勢,加速自我充實,隨著科技的進步終身學習。政府與教育機構要加強全民教育,宣導民眾培養同理心和同舟共濟的合作精神;滿足失業員工謀職或技能再訓練的需求,幫助弱勢朋友自食其力。另外,政府須繼續致力於縮減城鄉差距,改善偏鄉學校的連線設備,幫助鄉下孩子享有同樣的受教育機會,可以和城市的兒童站在同樣的起跑點。

科技創新與轉型:企業與政府要克服疫情危機,必須加速科技創新與數位轉型。領導人需要擁有新思維,真誠的關懷員工,保持靈敏度和彈性,持續的學習;而且需要能運用管理智慧,克服挑戰,激勵員工支持變革。另外,產業主管機關必須持續塑造有利的數位轉型發展環境、積極獎勵企業進行升級轉型 、防止不公平競爭,並且要堅定捍衛數位環境中的個人隱私權和網路安全秩序。

美國紐約大學行銷學教授Scott Galloway認為,飽受疫情之苦的企業要能振衰起蔽,必須運用根本的破壞性創新(例如零售業朝向數位轉型、小企業加強電子商務比重等),經營策略必須調整,把握關鍵特質,包括:重新定義公司願景、滿足客戶需要、吸引人才、平衡成長與利潤、維持穩定收入來源組合、增加具備網路加值效應的產品或服務,如網路音樂公司Spotify—加盟歌手愈多,就愈能吸引倍數成長的訂閱客戶、更要廣結善緣、強化顧客與合作夥伴關係。此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馬可·顏西提(Marc Inanities)和卡林·拉哈尼(Karin R. Lakhani)主張:認知疫情威脅,依需求擬定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數位轉型計畫,盡快導入合適的數位科技應用,像視訊會議、遠距醫療、電子商務、物聯網等,以及能協助解決重大問題的人工智慧方案來提升競爭力,絕對是未來不得不的聰明選擇。

放眼國際,雖然不斷的有變種病毒的出現與持續蔓延,但是由於各國政府的防疫經驗累積、科學家不斷研發改進疫苗與口服藥的努力,以及疫苗覆蓋率的提升,深信肆虐全球的疫情即將過去。雖然煎熬,我們卻不要太在乎眼前所遭受的痛苦,反而要抱著「風雨自來,我卻從容」的樂觀心態,更加珍惜所擁有的;以喜樂來面對黑暗,讓微笑成為希望之窗,耐心等候夜盡天明。

除了期盼國內團結一致的合作抗疫,更衷心祈禱世界各國也都能無私的互通有無、展現「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兼善天下的胸襟,分享醫療保健資源和疫苗來共同抗疫。果真如此,相信除了短期內經濟面的疫後復甦指日可待,國際社會也可以同心協力戰勝疫情。未來不僅國內的同島一命理念可以實現,甚至更崇高的全球一命與永續發展理想都有機會成真,全人類可以攜手重建和諧溫馨的美麗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