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友專訪
意志力之戰 萬眾矚目賽事的執行人─ 己亥梅竹籌備委員會團隊莊旻靄、林政碩、楊沁潔、鄧年芮、戊戌梅籌總籌張博倫專訪

一年一度交清兩校最大盛事──梅竹賽正式邁入第51年,最該是同學們高聲為學校搖旗加油的熱血慶典,但己亥梅竹從準備初始梅竹籌備委員會(簡稱梅籌)成員便受到一系列「震撼教育」,包含主視覺抄襲事件,和宣布全面轉為友誼賽的消息。他們來回地跟人斡旋,不同職份有不同的甘苦,無論怎樣他們共同的心聲都只是想將活動辦好,很純粹。

除了在場上揮灑汗水,帶給觀眾一場精彩刺激比賽的選手們外,梅籌團隊的努力身影相較起來顯得不被人了解,辦這樣的大型賽事,背負著全體師生校友的期待,心理方面的壓力勝過處理各項行政雜務的疲累,長達半年工作時程更考驗著團隊成員的個人意志力,自己跟自己比賽,這是成長中的必然。

戊戌到己亥 梅籌的小哀愁

聊起籌辦的過程,梅籌團隊感受到梅竹賽在賽前的熱度似有趨緩,徹夜排票的瘋狂難像以往,因此今年梅籌團隊除了完成分內事務外,更有打算與「梅竹後援會」合作,為梅竹賽的宣傳增添力道,攜手將活動帶向高峰。

梅籌的組成依照相關規定兩校加起來總人數僅35人,這些人需居中協調各項賽事的規章、場地等安排,以確保比賽順利進行,交清兩校皆能在具備互信與共識下彼此切磋。去年(戊戌梅竹)擔任總籌的張博倫表示:「到現在還是覺得活動能辦起來很神奇!」語氣帶著一點「過來人」才懂的幽默感,惹得大家都笑了。而今年己亥籌委之一的林政碩倒是樂觀看待:「大概賽前一個月會比較忙,前面除了開會以外,都是些行政文書的工作。如果會分配時間的話是沒有問題的。」顯見對於自己能力和團隊合作的信心。

梅籌團隊前往清大球場進行場地勘查作業。

然而梅竹賽哪有這麼簡單?龐大的心理壓力如何成轉為推動進步的燃料,這可是門大學問。當初看著學長姐在做事的自己,面臨到要獨當一面的時候,己亥總籌莊旻靄大呼:「怕辦不成!」擔心所有關注的人失望、選手的努力泡湯……之類族繁不及備載的情緒。即便最終因選手的認定標準兩校未獲共識,己亥梅竹宣告全面友誼賽後,許多項目參賽隊伍興趣缺缺,梅竹又遭遇比賽項次減少的窘境,但旻靄總籌信念依舊:「站在梅籌的立場,還是會以促成比賽,兩校交流為目標。」團隊成員們聞聲皆小幅度地點頭附和,雖然過程中靜悄悄的,但那種不言自明的默契在席間流動,像筆者這樣的「旁觀者」也能察覺一二──是還想力挽狂瀾的意志。

「原本覺得不太可能發生,但今年就發生了。」林政碩說。己亥梅籌團隊他們坦然接受了既定事實,採訪時距離梅竹賽開打尚有些許時日,他們想帶給大家精采度一樣的賽事。深入地談起扛責任的背後辛酸血淚,讓他們印象深刻的便是友誼賽消息一出,匿名版上砲火隆隆,梅籌團隊瀏覽這些批評文章,心境上更多的是五味雜陳:「會覺得有點失望,因為我們是站在前線幫學校爭取,可是我們收到的卻是自己人在罵我們,心裡沒有很好受。」旻靄總籌顯然對此相當沮喪。擁有戊戌梅竹經驗的張博倫以學長身分分享如何調適,他拉著朋友們大吐苦水:「全部埋怨一遍,完了之後還是得把它做完。」貫徹梅竹籌委的使命,「不管怎樣都要挺過去!」他說。

肩負壓力的勇者 面臨傳承關卡 

綜觀工作內容與壓力彷彿有千斤重,甚至吃力不討好,只是翻閱這些勇者們的履歷,部分同學還一連參加了數屆,像是不畏懼挑戰一樣。問起理由,林政碩因著梅竹賽的熱血而受到感召:「但進來之後好像沒有這麼有趣。」嘴上雖這麼說著,他卻一待待了三年:「總是要有人留下來。」傳承那些溝通上的眉眉角角。

梅籌這個組織,成員因「任務型社團」而聚在一起,若不幸遇到該年停賽、轉為友誼賽,那麼其實難以將努力的成果、乃至於人才庫做積累。莊旻靄補充,成員們一定覺得辦完活動很有成就感:「但不是很喜歡中間過程的話,當面對學業壓力時,就會做出選擇。」而梅籌成員在訪談中多次強調絕大多數的事情皆得親身經歷方能理解那些弦外之音,「真的被電過後,你才知道該怎麼做!」張博倫說道,這些實戰經驗更成為留下來的學長姐能從旁開導,或是提點學弟妹的重要資產,因此梅籌的傳承勢在必行,甚至非常迫切。

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的溝通之道,關鍵在於梅籌角色定位的特殊性,他們在校方和比賽隊之間擔任橋樑,如何精準無誤的將對方的訴求反應給另一邊。除了把握長官、教練們做事的風格和性格特質,還得拿捏講話的方寸、時機,才不至於讓人認為是對方派來的說客,或打擾到對方的休息,而無法取得更好的互信與互動。舉例來說,傳訊息的時機點,禮貌性的小細節也會帶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倘若真有本交接手冊,以上的資訊怎麼有系統地彙整給下屆學弟妹參考,己亥梅籌團隊仍在研擬任何可行的方案。

己亥梅籌團隊比出象徵梅竹51年的手勢,齊為今年比賽努力!

面對阻礙 轉念心更寬

通過重重的考驗,比起事件處理能力,己亥梅籌團隊處理心理壓力方面可說是頗有心得。尤其初期甫公布本屆海報主視覺時,鬧得沸沸揚揚的抄襲事件,團隊第一時間撤下有爭議的作品,並火速確認消息真實性,再公告新的海報展示給大家,中間的決策明快且相當俐落。

問起爆發集體議論時團隊的心情,當時才剛走馬上任的籌委們自然是各個神經繃緊,讓莊旻靄內心忍不住OS:「天哪!才剛開始就來一個大事件。」總務楊沁潔則接著說:「尤其還是上匿名版,那個威力很強。」梅竹賽的每個相關訊息非常多雙眼睛都在關注,與同學時不時的上網公開表態,「這不完全是個壞事。」林政碩表示,呼應他們對近年來梅竹賽前期熱度稍降的觀察,「發生這種事反而是種另類的宣傳。」

兼職粉絲專頁小編的莊旻靄觀看後台數據,證明了「發生事情的時候就有更多人來按讚、搜尋。」的現象。作為籌委,想來該是有多無奈,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端看用哪種角度去思考問題,興許轉個彎會找到新出路也說不定。心念一轉的他們坦然地接納既定發生事實,不太多做負面思考,用之後的成果給那些意外而來關注梅籌動態的追蹤者們知道,梅籌真的非常努力地要將己亥梅竹賽辦好。

為期半年的梅竹籌備期,梅籌團隊成員另一個角色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學生,更多時候他們回歸到學生本色,顧好自身課業,在有限的時間裡他們得在一堆待辦事項裡排優先順序,甚至做出取捨,與承擔每一步的決定產生的結果。

張博倫分享戊戌梅竹賽前一兩週,正好與他的畢業作品初剪繳交日撞期,實在分身乏術的他選擇跟畢業製作小組的夥伴告假,他給自己兩個禮拜的時間盯著戊戌梅竹開始與完美落幕,再回歸自己的製作小組完成作品。多了兩個禮拜的空白,讓往後溝通得花上許多功夫才能追平彼此對作品認知與想像。對此張博倫並沒有任何後悔:「我覺得我肩負的是這屆交清兩校所有人對梅竹的印象,要是搞砸了我賠不起。」時空能倒轉的話,相信他依然會做一樣的決定,不單單是因為總籌的身分,而是為學校付出的榮譽感。

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掌聲

在距離採訪結束的三十多天後,己亥梅竹伴隨著震耳欲聾的歡呼落幕。梅竹籌備委員會、梅竹後援會、還有火力班等等,這些背後的無名推手們眾志成城地將舞台焦點給了賽場的選手,把競合產生的火花點燃每個觀眾的心,再一次找回純粹為青春瘋一回的自己。

賽前的種種繁忙和波折總算是宣告塵埃落定,能夠放鬆下來好好觀察自己的蛻變軌跡。打開採訪當時的錄音檔,聆聽當初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一番加油打氣──鄧年芮感謝團隊的大家互相扶植與幫忙;樂觀積極的楊沁潔非常肯定地說她比去年更加快樂:「太過順利的話,就沒什麼意思了!」真實反應出熱愛挑戰的性格。對他們來說梅竹不僅是三天的精華,更是打破了既定的舒適圈、鍛鍊出堅韌意志力的修練道場。

既然是修練,自然沒可能讓梅籌休息太久,下一屆庚子梅竹賽準備期即將展開,他們又該忙碌起來了!

▌撰文/王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