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林宏文專欄
遠距醫療也有「無形」商機?醫材的設備與軟體發展策略-晉弘科技公司董事長鄭竹明學長(光電碩86)專訪

晉弘科技創立於2010年,是國內數位醫療影像產品的領導廠商,核心技術為光學影像系統與數位影像處理,初期產品從眼底鏡起家,現今則發展出「數位五官鏡組」,只需要一台機器搭配不同的鏡頭,即可完成眼、耳、鼻、口與皮膚五官基本檢查,可協助醫師快速取像並提供高畫質影像,透過網路傳輸不失真,在疫情肆虐,遠端醫療逐漸成為全球大趨勢下,晉弘科技將是受惠最深的企業。


晉弘科技歷經十餘年發展,如今已站穩腳步,數位五官鏡組產品也已做到第三代,未來將繼續擴展更多少量多樣的產品線。此外,公司更進行兩大轉型方向,分別朝向無形耗材及有形耗材領域發展,前者是以AI軟體提供視網膜等影像拍照及診斷服務為主,後者則是推出一次性使用的拋棄式內視鏡產品,如此可以彌補醫療產品使用年限長、後續收入不足的問題,也創造公司更多元及長遠的成長空間。

主持人:先請鄭董事長簡單介紹一下我們晉弘科技在做什麼?我們當初創業的想法是什麼?

鄭竹明:晉弘科技在交大育成中心於2010年成立,因為十年前交大就在倡導BioICT的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很早就預測到BioICT在未來發展是非常有潛力的。

我們是五個三十幾歲人的一個團隊,那時候在園區做一些光電產品,因緣際會認識陽明大學醫學工業工程的陳博士,協助光電技術投入在醫療器材開發,他又介紹了一位眼科醫師進來,大家腦力激盪我們未來能夠為台灣醫療產業做哪些事情?思考著光電是不是可以結合臨床科學技術、醫學技術等,來創造出一台手持式的「眼底攝影機」,而且不需要點散瞳劑。

我們希望能夠投入在一個新興的醫療器材的應用,也就是所謂的「遠程醫療」。遠程醫療就是醫生在醫院裡面,透過遠程技術,他可以服務更多在社區在基層在家庭裡面的病患,能夠達到預防醫學的效果。我們認為透過科技、透過通訊、透過資訊,可以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更多人健康。

主持人:現在產品線是不是也比較多元了?

鄭竹明:在創業初期我們有眼底攝影機、耳鏡、皮膚鏡、口腔鏡。我們口腔鏡特別的是用來做口腔癌的篩檢,這是我們花六年的時間跟東京的大學,還有日本最知名的牙科公司合作,我們創造一個可以無創且不需要點藥水的口腔癌檢測。我們去年蠻榮幸的獲得日本第二類新興醫材的認證,而且在去年四月也拿到日本厚生省的認證。過去十年公司在做五官鏡,我們也不斷升級。

前年開始我們做了一些轉型,因為醫療器材有一個特性:醫生用了我們的設備,大概十年都不會換,所以三四年前我們開始投入做醫療影像的「耗材」,一個是做無形的耗材,一個是做有型的耗材。

無形耗材就是現在談到的AI軟體,例如三四年前我們開發了一個AI軟體來看視網膜,來檢測視網膜是不是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軟體預計在今年拿到台灣第一張糖尿病視網膜五分類TFDA認證。AI軟體就是透過軟體的輔助,拍照之後會產生分析的結果,那就是一次付費,拍第二張照片就是第二次付費,這就是我們所謂無形的耗材。

第二個我們稱為有形的耗材,目前在歐美國家已經慢慢的普及,就是拋棄式的內視鏡。因為現在微創手術的發達,還有很多門診手術,越來越多手術會移到門診做使用,門診使用他沒有消毒的設備,勢必要使用所謂的拋棄式內視鏡。這兩樣產品,勢必是未來公司十年主力的產品線。

主持人:請鄭董事長跟我們分享一下,你看到的遠距醫療,不管是台灣或全世界的趨勢,哪些是很大的發展機會?

鄭竹明:主要在兩年前政府修改了遠距醫療法,通訊醫療法實施以前,醫生是不能用手機,不能用通訊設備來做問診,一定要面對面的面對病患。但是現在開始在推動社區在宅醫療,另外還有很大的一塊醫學是走入社區長照,之後COVID-19有加速,但沒有很大的成效,主要是因為有健保給付。台灣醫生大部分收入靠的是健保給付,通訊醫療法雖然過了,但是沒有健保給付項目,沒有健保給付項目,對醫護人員來說就沒有誘因。

因為COVID-19的爆發,政府要減少接觸,所以去年底也修法通過了遠程醫療健保給付的方案,在今年元月一號試辦一年,在這個遠程醫療的方案裡面,我們公司是唯一一個標準的設備,我們可以幫助醫生看到人體內部的一些變化狀況,透過雲端、視訊系統,讓醫生在遠端可以做出非常精準的診斷,今年在台灣對我們是非常好的機會。

主持人:因為遠距,等於病人沒有到醫院去,那醫生要用什麼工具來看那個病人?病人要自己買一個設備嗎?還是醫生在遠端幫他看?這個做法是怎麼做的?

鄭竹明:目前遠距醫療是他必須要有設備,但是他不能讓病患做操作,必須還是醫護人員操作,現在最基層就是所謂的衛生所跟診所,醫護人員必須要去操作這個設備。政府針對健保給付開放了三個專科門診,一個是眼科門診,一個是皮膚科門診,一個是耳鼻喉科門診。

在一般家庭診所的醫師,他可以拿我們的設備,透過我們的設備拍照,再加上其他的設備像溫度計、聽診器來做出判斷,開出醫囑或藥單,就可以在社區一般藥房拿到藥,大大增加醫生的效能。

主持人:公司十多年的歷程,其實已經慢慢的打好基礎了,接下來的方向跟我們分享一下。

鄭竹明:常說做醫療器材真的是十年磨一劍,但是我也跟團隊勉勵,就是十年磨一劍打好基礎之後,我們未來公司要上是要擴張,主要有三大要素,一個就是產品技術,第二個就是醫療法規,第三個就是市場行銷。

通常我們做一個二類的產品至少要兩年的開發,然後要做醫療的認證,包括工廠的認證,包括產品的認證,至少也要兩年的時間。再加上醫療器材市場是比較封閉的,而且是有品牌效應的,所以光打入到市場也要兩年的時間。所以做一個二類醫療器材至少要六年的時間,而六年的時間產品也不可能一次做到位,市場上一定有一些新的需求,或是有一些規格需要做改善,所以勢必還要再做第二代第三代,這個產品線才會成形。醫療器材有一個特性是要少量,但是多樣化,唯有少量多樣,公司才能夠擴大他的規模。

主持人:接下來在產品線上面會有怎樣的擴展?會進展到哪些的領域?

鄭竹明:這幾年還是在做所謂無形耗材,就是AI軟體的開發,第二就是有形耗材就是拋棄式內視鏡。未來五年後我們希望能投入到手術器械,那東西不單單是做診斷或健康的問題,那也許是救一個人的性命,那個難度就更高,開發時間就更長,臨床難度就會更難,我相信在公司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我們會投入手術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