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友專訪
農田裡的影像工作者 回不去的慢生活──伍豪米&穀雨紀實創辦人陳祥豪專訪

別於現代都市的快節奏,傳科系104級出身的陳祥豪學長在宜蘭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閒適步調。他是個半農半影像的工作青年,大學畢業後有「策略性」的讓自己成為親近土地、願為自然敬畏的新農夫,更沒有忘記所學,以影像紀錄的方式替生態議題發聲。

投入農事的契機追溯回大學四年級時的畢業製作紀綠片《友米真好》,祥豪學長與兩位團隊夥伴關心著遠在宜蘭深溝村雨後春筍般興建的農舍,原本阡陌縱橫的稻田大幅度消失,高齡化又人口外移的村莊,人們紛紛放棄農務生活,當時恰逢「返鄉小農」話題正熱,湧入鄉村的農夫新人們看似弭平缺口,而在地主、農舍、新農三方各自立場下,「土地如何被使用」乃一大哉問,各執其詞卻都有其道理。

陳祥豪學長大四時與團隊夥伴共同完成的紀錄片《友米真好》,開啟了他與宜蘭深溝村的緊密連結。

他帶著影片穿梭於各地影展,映後會上的觀眾反饋與對談,對執著的土地議題祥豪學長也曾坦言:「越了解越多,越發現這是非常複雜的事。」新農的進場看似為農村注入新活力,但實際上卻打破傳統農村長久以來的運作規則。代耕業者管理著地主無暇耕種的田區,包辦一條龍的生產與服務,而新農的進場場勢必帶來一些波瀾。

坐落於台灣東北角的宜蘭,溫柔地接住新農們要勇闖水田江湖的需求。在地社團以集體承租與共享的思維,將新農注入的能量匯聚一堂。例如,深耕近廿年的穀東俱樂部,讓人看見友善耕作的可能性,另外一個團體「倆佰甲」則是開放讓認同「友善生態」的理念的新農朋友容易取得田區,透過加入社團,田地菜鳥與老鳥的經驗分享更為無價之寶。社群的力量使得宜蘭深溝一帶成為對新農友善的寶地,吸引著大批「新宜蘭人」進駐。

祥豪學長也其中一員,高雄出身的他甘願離鄉背井,「但我是有策略性的來種田。」祥豪學長認真地說,新農要找到符合期待的耕地,事前的準備,於是一退伍的他先當起國中的代理童軍老師,都吃學校營養午餐,過著極簡的日子。給自己一年的時間,靠著省吃儉用,存下築夢基金,「我媽媽沒有太多反對,倒是說我能活下去就好。」在家人的支持下一步一腳印。

談起這一切的開始,陳祥豪學長用非常爽朗的語氣笑稱:「之前那些看我畢製影片中的受訪者們都過著好像很輕鬆自在的樣子,所以才想嘗試看看,。自己頭一兩年是覺得很好玩。」道盡對農事的勇氣和嚮往,而轉職農人的相關技術經驗,算是新手菜鳥的祥豪學長透露幾乎是邊做邊學,到今年為止,投入水道耕作已四年,每日行程隨著時令的不同有所調整,但約略能概括為:早起巡田水、密集看水位、除草、撿撿福壽螺,當然隨著春耕與秋收等而有農忙時,只是這種「跟著時令而活」的步調不禁使祥豪學長自己大呼:「已經沒有辦法回去一般上班的日子了。」更有趣的是這份工作還能觸及到那些隱藏在田地間「守望相助」的「小雞婆」,驚喜可謂一籮筐,令他始料未及。

祥豪學長(紅衣者)在田間工作的花絮一隅,舉凡插秧、除草、撿螺等隨著時序會一一出現在他的代辦清單。(照片祥豪學長提供)

比如,地方阿伯阿姨走過路過關心兩句「田埂草長這麼長了怎麼還沒有割啊?」或直接一些地主鄰田會替人用除草劑噴除雜草,有時也聽聞就默默地幫人把水放掉的事蹟。出發點雖是關心新農初來乍到,對種植大小事一竅不通,但卻實實在在讓新農的田區每日充滿了Surprise!祥豪學長對此表示:「這就是為什麼最一開始巡田水要很勤勞。」不僅是及時阻止諸如此類的”小熱心”,更是讓對方理解自己堅持的「友善耕作」的理念,捨棄對化肥除草劑的依賴,採用天然的資材防範蟲害雜草等作法,與大自然共存。

言談間祥豪學長提及一位他相當佩服的陳榮昌阿公,已高齡八十多的陳阿公,作為深溝村的大長輩,他十分支持友善耕作的理念,並大方向社群分享他多年經驗凝鍊而成的點子給做參考,充分讓人感受到對土地的熱愛,與新事物的熱情。對祥豪學長來說,農業裡頭的世代認知差異往往是道高牆,陳阿公如「寶」一般的存在是雙方開始交流的鑰匙。

祥豪學長也沒有忘記影像創作。這位從探討農舍議題啟蒙的「新宜蘭人」用農閒時間繼續沉澱與追蹤記錄著自己田區旁的樓房叢生,他某種程度理解到這是一條名為「發展」的路,無法回頭,起初激憤感慨的心境轉為接受,「至少我還能記錄到發生的過程。」祥豪學長淡淡地說。因此他在新的紀錄片作品《未聞鳥啼》中嘗試用早年稻田裡常見的彩鷸為主角,與大眾分享土地並非純粹是人類的家園,還是生物棲息之所,藉由對比大興土木後卻無人居住的豪華別墅,彩鷸的蹤影和聲音,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來傳達出人和自然之間的矛盾無奈。

其實影像製作才是祥豪學長的掙錢主力,宜蘭稻作一年一期的特性,「半農半X」這類新的工作型態屢見不鮮,收成後的大把時光可以完成截然不同的任務,旁人若不與之深談,永遠也不會知道眼前的農人,其實另一種身分,可能是建築師、設計師又或者曾經是工程師。祥豪學長做起影像事業,交稿期每日八到十小時待在電腦前和案子奮戰,往返跑縣府等等案主的活動紀錄,闖出截然不同的風景。

坦白言明務農不會賺大錢,甚至「CP值超低。」祥豪學長吐槽著,「務農比起賺錢,更像是找回生活自主權的生活型態,可以自己決定要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做事情,沒有人逼著你。」重視精神意義的富足,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自律,平衡工作帶給現代人的龐大壓力,這類型的斜槓意義凸顯出有一派人無意再做「社畜」,勇敢做自己的主人。這並非代表著耽溺於日常的小確幸,不停地用空檔去進修,更是這派人的中心思想,因為斜槓更加需要知識與能力的廣度,身為創作者,需要海量攝取充足養分來醞釀下一個作品。

祥豪學長栽種來自其故鄉的高雄147號香米,有著飽滿而撲鼻的芋香味!(照片祥豪學長提供)

時序來到氣候酷熱難耐的七月,該是祥豪學長收割稻作的時候,收穫下來的米,祥豪學長結合在地廠商協同開發衍生的產品,為他的自創品牌「伍豪米」
增添一個明星商品。關於品牌,祥豪學長表示向他買米的客人所給予的反饋,是他持續耕種的一大動力來源。從自產作物的品牌商品、以及影像工作室的風格皆圍繞著這位青年創辦人自己本身的故事,有別於強調直進和幹勁的創業歷程,陳祥豪學長選擇與腳下的土地緊密相依,見證農村必經現代化所帶來的種種影響,紮紮實實地去感受什麼東西的流失,與手中無比具體的粒粒獲得。

▌撰文/王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