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友專訪
芳華絕色 異地的京戲追夢人─ 中華國劇台灣藝坊創辦人袁慧銘學姐、陳康良學長專訪

隨著布幔緩緩升起,樂聲啟奏,一個個角兒踏著符合自己角色的步履,配合著嫵媚嬌柔、意氣風發的身段走至台中央,好戲即將上演。早些年旅居美國的袁慧銘學姐,和當地的華人們一齊將兒時在電視上欣賞的一齣齣劇目付諸實踐。憑靠對京戲的熱忱,她到處拜師學藝,不放過任何精進的機會,甚至還籌組了劇坊,用流暢的唱念做打思鄉。

直至2011年,才真正地從美國返台,京劇裡的那些忠孝節義、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底蘊早已內化。袁慧銘學姐談起伴著她大半歲月的京劇,讓人壓根不信她曾是名半導體工程師,只會融進她幕前幕後的戲夢人生,那樣瑰麗卻又無可名狀。

萬事起頭難 在異地尋覓文化歸屬感

為了照顧四個孩子的成長,袁慧銘學姐辭去本來優渥的工作,送孩子們上學後,她終於有了自己的時間,能夠好好鑽研從小時就深深著迷的京劇,這是夢想的種子破土而出的起點。1990年暑假陪伴小兒子參與夏令營時,巧遇住家「附近」一個小時車程的一位「鄰居」長者王老師。他是中華民國空軍的退休人員,也是台灣空軍票房的一位資深票友,對推廣京劇絕對是誨人不倦,而且是不遺餘力的。兩個京劇愛好者自然是一見如故,馬上就開始了每週至少一次的聚會和學習。老師一邊咿咿呀呀地拉著琴,同時更是一字、一句地教著。慧銘學姐與其他友人則做出「海綿式」的吸收,也搭配著唱和、調嗓。

「四十歲才開始,所以會比較瘋狂一點。」慧銘學姐說。人遇上感興趣的事物時總是廢寢忘食,一股腦地栽進這個愛好裡,她開始蒐集海量資料,為整個戲劇的靈魂,乃至於劇團的籌組奠定紮實的基礎。學姐透露身在異鄉要耕耘中華戲曲得先克服重重阻礙:「在美國沒有師資,老師沒有地方可找,胡琴是整台文武場的靈魂,其他的通通都沒有。」於是她到北京蒐羅一大堆光碟片當作自學教材,也把握孩子們的暑假,一連幾年請北京那邊專業的戲曲老師個別指點需要留心的細節。挑戰的出現能使人辨別對某物的渴求程度,然而慧銘學姐展現出的絕對是滿分的熱情,雖歷經長途跋涉,但甘之如飴。

中華國劇台灣藝坊創辦人袁慧銘學姐與陳康良學長京劇扮相。

陪伴在學姐身側的是她的丈夫陳康良學長,慧銘學姐這段歷程他皆看在眼裡,並像是「婦唱夫隨」般學起了京劇:「她學了,我就跟著去玩。」雖然是用「玩」一字看似輕鬆寫意,從學長生旦淨末丑各式角色都能信手捻來,想必是玩出十足的興趣了。

「學到一個程度後,想看看觀眾的反應,唯一的途徑就是公開地表演。」回顧劇團創建初期,像是發現新大陸般,直到投入進去才恍然大悟,原來美國當地也有幾個知名票房,裡頭不少有像學長姐這樣的京劇愛好者,因此當學姐成立劇團之時,她將這些票友們一併延攬進來,「其他的演員呢,就找我們的小孩子來跑跑龍套。」慧銘學姐說道。

談到這些可愛的小龍套們,有場讓他們印象深刻的小插曲,那是場需要大量宮女的戲,而恰好演員不夠,她孩子就號召同學們協助,其中有位是名黑人,化妝師一見笑說:「這要用很多粉喔!」算是京劇團的頭一遭跨文化小趣事吧!

曲藝風華 布幔後的角兒們

由於京劇採現場表演形式,劇場中常會出現些意想不到的狀況,考驗著演員的臨場反應,康良學長滔滔不絕地講起這些「日常」,並不藏私大爆料起發生在自己身上的NG經驗。

這是他在《斷橋》這個折子戲裡飾演許仙的糗事,應戲劇要求得做出翻筋斗動作,危險考量下決定改採簡單的翻滾,豈料在正式演出時,學長踩到褶子差點真的栽跟頭,所幸扮演白娘子的慧銘學姐即時扶住他,兩人展現出表演者的專業,若無其事地把戲唱罷。戲後於觀眾席的好友們皆大讚康良學長:「好像要跌倒又沒有跌,這動作演得真傳神!你們得練了多久啊?」學長聽聞後忍不住大笑:「這是個意外啊!」

話匣子打開,康良學長不忘分享一些票房之間流傳的茶餘故事,某次一位飾演老生的演員趁著還未輪他上場,便到後台去喝口茶,但礙於戴著在京劇裡象徵老人的長鬍鬚「髯口」而沒法順利喝茶,於是就先摘了下來掛在腰間,再度上台卻忘記配戴回去,與之對戲的演員神來一句:「唤你爹爹出來!」讓他恍然大悟趕緊調整,退回後台把髯口戴上再度出場。可以想見京劇演員除了有良好的戲劇功底外,長時間累積的應對進退、與團員的默契搭配更是其中的精髓。

對慧銘學姐來講,她演過最多次,再熟悉不過的劇目乃是聞名遐邇的《貴妃醉酒》,完美結合身段動作、唱腔與舞蹈:「這是梅蘭芳大師的精心傑作!」梅派的雍容華貴將戲劇完美襯托,而京劇裡頭「梅尚程荀」四大流派(後來又加上張派),各有其長處,慧銘學姐試圖做個集大成者,致力把舞台做到做好:「不能侷限自己,學一個新東西,要集大成運用。」她很堅定。

承先啟後 京戲的變與不變

隨著時代變遷,娛樂項目可以說是百花齊放,京劇風光不若當年,傳統藝術表演大多走到了傳承與發揚的關口,問起該怎麼辦?學長學姐異口同聲地表示:「這是個很好又很難回答的問題。」

難在觀賞習慣需要用時間去培養,大環境的薰陶更是形塑人民如何看待藝文活動的重要一環。康良學長娓娓道來對京劇在中國得以延續下來的體察,從角兒們接觸京劇的契機來分析的話,這些人多半是跟著爺爺奶奶看戲的時候學的,後來就變成終身票友。或許是看準孩子的發展性,中國採取「從娃娃抓起」策略,各省各縣幼稚園透過辦比賽、辦培訓的方式讓戲劇沒有終幕之時。

慧銘學姐的劇坊則採取免費看的方式,希望吸引更多人前來欣賞,「不過常常來看的觀眾還是老一輩,年輕人比較少,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完全不認識的東西。」慧銘學姐語氣上透著些許無奈。原生家庭或社會環境是否有讓新生代接觸到這方面的資訊,引發他們深入了解的興趣?對慧銘學姐和康良學長來說:「有興趣最重要。」有了驅使動力,才能再往後想路有多長、能走多遠。

放到歷史的光譜之中,京劇自清朝乾隆時期發展迄今已有兩百多年,如今面對傳承和推廣的挑戰,為了紮實深耕曲藝精華,早期「寧給一畝田,不教一齣戲」的老師傅漸漸地不藏招,更願意傾囊相授。只是當創新成為時代主流去碰撞傳統文化,哪部分要做變革、哪部份要持恆,這更是一個大議題。

傳統戲曲結合流行文化、科技應用的形式目前也時有所聞,卻評價不一。一派認為這樣等同於毀了歷史經典大作,對此慧銘學姐吐露她的想法:「我的感覺是經典的戲就千萬別動它,但新編的戲加些東西是OK的。」康良學長則指出京戲的靈魂在於具備高度識別的「聲」、「腔」:「京劇姓京,它的腔叫做皮黃腔,我們唱的是湖廣音,這是京戲的特色。」無論舞台設計、表演技藝如何隨著時代進步,若非是那樣的抑揚頓挫,那就不是京劇了。

不只京劇,乃至於任何擁有長久發展史的藝文活動都還得仰仗其領域的文化人一起努力,找出承先啟後,順應潮流又不任其擺佈的關鍵方法。

戲如人生 你就是角色

潮流在走,誰也攔不住。可是演員在戲裡舞著唱著,他們能決定角色的悲喜與命運。曲藝風華在與不在全端看您怎麼定義,一切是比較而來,不是個絕對值。慧銘學姐大呼:「美國那邊才是中華文化的沙漠。」台灣比起美國好太多了,「在這邊我能每天玩京劇!」她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提醒人民樂觀看待自己擁有的藝術瑰寶。

像京劇這樣內斂且講究意象的演出形式,盡談忠孝節義的故事內容,透過聲腔與肢體動作,演員在精氣神方面自然有所領會,慧銘學姐為此下了個小註腳:「對表演者內心的修養,外在表現都有很多加分。它會改變你,而你自己更因此成長!」不僅對演出者,相信對觀眾亦如是。

藝術為一群人的切磋,台上台下同好間的交流。一個人摸索的話比較緩慢,隨著涉入的越深,度過了磨合期,更能領悟裡面深刻、柔軟的部份——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包含完整的起承轉合,終究不是折子戲,只撿最精華的去活過。每個角色有其定位,各司其職,慧銘學姐將戲迷、工程師、妻子、母親都當了一輪,在興趣方面選擇成為一名京劇業餘演員(票友),卻玩得比誰都認真。

京戲裡各個角色的多彩多姿可謂不言自明,按上白裡帶紅那標誌性的旦角妝容,舞台燈下鳳冠蟒袍,錦衣羅裙,璀璨的不似人間顏色——能將每個角色扮演的恰如其分,那麼自然就圓滿了。

▌撰文/王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