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人共享知識與情感交流的平台

校友作品
洪瑞浩(控制61):打造疫情下的溫馨社會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英國、南非等變種病毒的威脅再度癱瘓全球。儘管各國陸續傳出民眾施打疫苗的好消息,但由於疫苗不易取得、分配困難和接種進度遲緩,疫情未來將如何發展至今仍是未知數;有些專家甚至預言到2021年底還不會完全落幕。

除了經濟面的嚴重打擊和影響,由於長期的疫情肆虐也造成人群隔離,人際關係淡薄,有些人擔驚受怕,浮躁不安,相互猜疑,傷害人際間的正常信任,導致更多脫序的對立現象。美國染疫死亡超過50萬人、像脫繮野馬般的嚴重疫情,造成人心惶惶,看不到明天的極端不確定性,很可能也是造成群眾行為失常的主要根源。另外由於許多國家經濟盪到谷底,需要尋求突破和轉移焦點,國與國間的貿易戰和糾紛也益發激烈,例如美中貿易衝突愈演愈烈、相互叫囂制裁;土耳其和希臘為了爭奪地中海油氣而劍拔弩張。

國內的狀況雖然因有效防疫抗疫而能維持多數人正常的生活,但也有不少人面臨失業或收入劇減,隔離政策導致行動受限,連串的徬徨失落感很容易產生偏激的思想,對於敏感的政治社會議題常常耐心不足,更勇於批判或參與抗爭,形成社會的暴戾之氣和重大衝突。我們該如何看待並扭轉這些浮躁的社會風氣和現象呢?筆者建議:

清心寡慾:既然環境紛亂,個人不如順勢修心養性,多讀書多運動,少去公共場所,多用電話和網路社群與朋友溝通,趨吉避凶、靜待疫情過去。

數位轉型:網路行銷、遠距教學、醫療和工作即將成為常態,需要個人和企業熱情擁抱;這也是突破疫情限制和減輕對經濟社會不利影響的妙方。

傾聽與了解: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曾説:「傾聽需要無私的奉獻」。要解決人際問題,企業主管、政府官員等掌權者的傾聽與了解是最基本的必要行動。只有透過傾聽了解才能認知員工與民眾的困難、消除民怨並提振大眾的信心。

善用同理心:將心比心、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容易讓人感受溫暖,有助於增加信任感並解決對立問題。但同理心不可偏頗,也要避免濫用。

理性思考:對於同樣的問題,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看法。用不同的角度客觀理性的驗證思考,對於如何解決衝突將有助益。思考時要全方位考量,可以運用系統思考、設計思考、矛盾思考、辯證思考或批判性思考等工具的輔助,務求全面性與客觀,深入認識問題並尋求最佳決策。

患難見真情:聖經路加福音中有個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大意如下:

「有一個猶太人被強盜搶劫,受了重傷,躺在路邊。有猶太祭司和利未人路過,見到受傷亟需救援的同胞卻不聞不問,假裝沒看見就走了。但是有一位和猶太人世代不相往來的撒馬利亞人路過,不顧族群身分的差異,動了慈心立刻幫忙照應,並且在自己需要離開時,出錢請旅店店主繼續照顧傷者直到康復。」

疫情社會需要幫助的人很多,有些弱勢朋友需要金錢和物資的實質救助,但也有些受疫情拖累的人只是需要體諒和關心;有人不幸染疫時需要同情和包容,避免歧視和網路批判性的閒言閒語。當我們有能力幫助别人時應該真誠付出,不分國籍、族群、黨派或身分,無私的相互關注,盡力以愛心相待。政府更要更積極強化社會安全福利,照顧眾多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弱勢族群。

在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持續努力下,嚴峻的疫情終將過去,但我們對受害鄰居、同胞和國際友人的關懷與善意將永留人心。禱告將來有更多個人、企業與政府能秉持人饑己饑的愛心來彼此關懷並相互合作,國際間能無私的互通有無、分享醫療保健資源和疫苗來共同抗疫。果真如此,相信除了經濟面的疫後復甦指日可待,國際社會也可以更早擺脫疫情對人性面的不利影響,回復和諧溫馨的美麗世界。